兒子特別喜歡養小動物,小烏龜、小金魚、荷蘭豬、小狗、麻雀都養過,可每一次都逃不過小動物死亡的命運,每一次看到心愛的小動物死掉,兒子都特別傷心,要好久才能平復心情。
一年前,兒子喜歡的兩條小金魚死了,兒子抱著魚缸哇哇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
我騙兒子說金魚睡著了,明天就會醒來,想著讓老公偷偷去買兩條新的放回去,可被兒子拆穿了,兒子更傷心,說死了就是死了,我還騙他。
後來兒子說他要安葬小金魚,我知道這是兒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他心愛的小金魚告別。我幫他找了鏟子,小盒子,兒子去了家門口的一片空地上。我悄悄跟在後面看著兒子,兒子在地上挖了個坑,用一個小手帕把裝著小金魚的盒子包好放在坑裡,填上土,找來一塊磚,做了記號。還悄悄告訴小金魚他會經常看它的。
看著兒子認真的樣子,我完全被感動了,在我們大人的世界裡,死了一條小金魚根本不算什麼,也不會在意,可是,孩子很單純,他們尊重每一個弱小的生命,哪怕只是一條小金魚。
這段時間和兒子一起重溫《小鳥的葬禮》這個繪本,讓我想起了兒子葬小金魚這件往事。
《小鳥的葬禮》獲得了2016年《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圖畫書。由美國圖畫書界先驅性人物、《晚安,月亮》作者,4次凱迪克獎獲得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創作,紐伯瑞和凱迪克雙料大獎得主克里斯蒂安·魯濱遜插畫。
繪本中,孩子們在某一天發現了一隻小鳥,它閉著眼睛,沒有了心跳。孩子們很難過,他們決定好好和小鳥道別。他們在公園的林子裡給小鳥挖了一個洞,用暖暖的甜蕨草、葉子、花朵和泥土埋葬它,他們為它辦了一個葬禮……
孩子們是多麼富有愛心!對他們來說,一片葉子、一隻螞蟻、一朵花都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當這些離去時,孩子願意用特別的方式和它們告別,然後把它們記在內心深處。
死亡這個話題有些沉重,很多人都不願意在孩子面前提起,喜歡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來“欺騙”孩子。比如“睡著了”、“去了很遠的地方”、“出差了”“去找媽媽了”等等這樣的話,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讓孩子活在沒有傷痛離別的世界。
可是,這樣做真的好嗎?難道時間一久孩子不會問:“什麼時候回來?”、“怎麼睡了那麼久還不醒?”總有一天會瞞不下去的,孩子也總有一天會長大,會明白死亡到底是怎麼回事,總得自己面對這個問題。
其實,在和孩子談死亡時,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坦白地告訴孩子,並鼓勵孩子將悲傷的情緒發洩出來。繪本中安葬心愛的小動物就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悲傷的方式。
成長中總會遇到身邊的人故去,心愛寵物的離開,在電視裡看到傷亡事件……這樣的時刻往往會帶來強烈的內心震動,引起孩子的困惑、無助和害怕。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這個話題?如何教孩子學習面對“死亡”?有幾點建議給家長:一、不要因為自己內心恐懼和避諱,而不與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如果家中有親人去世,不要回避與孩子談論去世的親人,也不要為了讓孩子忘掉,迅速將去世的親人或者孩子心愛的小動物的痕跡從家中抹掉。孩子雖小,但他能感受到家人在避免與他討論這個話題,雖然親人離世、小動物不在,但對孩子仍可以有正面的影響。家長應讓孩子知道,解除孩子心中的疑慮,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懷念故去的親人,懷念小動物。
讓孩子從容地接受親人去世、小動物不在的事實,這樣孩子才能儘早地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堅強地開啟新的生活。
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用合適的語言告訴孩子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孩子在2、3歲時就有死亡的概念了。3到5歲的孩子會認為死是到了另一個新環境,他們還無法區分活著和“生命的消亡”有什麼不同。5歲至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死亡,但他們會覺得,那種事情離自己很遙遠,只是一種難以預料的不測,與自己並沒有關係。9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死亡同樣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還知道,死亡就是肉體生命的消失。
瞭解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用合適的方式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事情。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只需要說“不在了”、“離開了”即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說得具體一點。
二、藉助繪本和孩子談論死亡
有的家長可能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和孩子說明白,那麼為什麼不試著藉助繪本讓孩子理解死亡呢?
繪本語言簡潔、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同時配有精美的插畫,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如果想讓孩子明白死亡、理解死亡,那就找一些相關主題的繪本和孩子一起看看。相信孩子透過繪本會很快理解的。
前面提到的繪本《小鳥的葬禮》用對生命的尊重,迴應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和恐懼,就非常適合3—8歲的孩子閱讀。
結語: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面對了太多的生死離別,讓孩子正確認識和麵對“死亡”十分重要,所以,如果家長們覺得直接和孩子聊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和抽象,那可以試試和孩子一起讀讀上面的繪本,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今日話題:如果有家人去世,你會告訴孩子嗎?你是如何告訴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