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Current Biology | 植物從單性變為兩性,植物性別的快速演化

撰文 | 蘭

責編 | 奕梵

對以人為代表的哺乳動物而言,性別完全由性染色體決定,在受精時確定,之後不具有可變性。而植物的性別決定,往往受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共同調控,更為複雜多變。

在開花植物中,分化出了“性別”的物種(即雌雄異株,dioecious plants),只佔開花植物種數(Species)的6%,卻零星分佈在近半數的科(Families)中。雌雄異株如何產生?為何是零星分佈?近來“回覆假說”認為,雌雄同株植物,可能頻繁地突變為雌雄異株,之後,部分雌株/雄株,又回覆突變為雌雄同株,故形成上述分佈特徵【1】。但單性復為兩性的現象,從未在實驗水平上被系統地探究過。

近日,瑞士洛桑大學的Cossard等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The rapid dissolution of dioecy by experimental evolution的論文。該研究發現,在原本雌雄異株的植物群體中,人為移除雄株,僅經數代後,即有相當比例的雌株轉變為雌雄同株的現象。此時重新向群體引入雄株,已經演化出的雌雄同株個體仍維持兩性性質。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以法國山靛(Mercurialis annua)為材料。法國山靛為一年生、風媒的雌雄異株植物,雌雄花在形態上具有顯著差異。由於生境受到破壞,法國山靛可能經常面臨缺少雄株的困境。

雌雄異株植物的花,由於性別決定基因的滲漏表達(leaky sex expression),存在偶發的性別轉變現象,如在雌株上開出雄花。在初代植物中(G0),研究人員將所有雄株移除,對照組中,雌雄株為1:1。統計發現,G0代,實驗組雌株上的雄花數目,為對照組的兩倍多。至G3代,在實驗組內,開雄花的雌株數和單株上雄花的數目都急劇增加,由雌株產生的雄花數目平均為對照組的65.4倍。與該性狀關聯的演化速率分佈在0.001~0.973,最大值高於已報道的極值。

這種改變是植物對環境變化的隨機應對,還是伴隨表觀修飾,亦或是已有基因突變經正向選擇的結果?作者取 “全雌株”群體的後代(雌株)、對照群體中的雌株後代、對照群體中的雄株後代,相鄰種植,保證來自兩個群體的雌株有均等的花粉來源。在此條件下,來自“全雌株”群體的雌株,仍開放顯著更多的雄花(在G1代,雄花數目為普通雌株群體的8.77倍,在G4代上升到23.3倍),表明上述改變是可遺傳的。

那麼,雌株開雄花的競爭優勢在哪裡?首先,在面臨性別比例失調時,這些雌株,經同株異花授粉,自身結實更有保障。其次,稀有性別的配子有更多的受精機會,在群體中的佔比傾向於增加。最後,遺傳分析表明,即使在有正常雄株存在的情況下,雌株上產生的雄花依然有一定競爭力,可以使雌花受精。

綜上所述,雌雄異株植物,在缺乏異性時,可能經性別決定基因的滲漏表達,進行快速演化,獲得雌雄同株的性狀。這一性狀並不僅是發育隨機事件,而具有可遺傳性,可能是單性植株回覆為雙性的重要機制。在雌雄單株性別比例失調的情況下,這一性狀為受精提供了更多確定性,在自然選擇下獲得優勢地位。該研究中觀察到的演化速率之快,重新整理了現有的植物演化記錄。同時,該研究還揭示了,雄全異株(androdioecy,指一種植物的個體中,既有雄株又有兩性株)群體可能的演化路徑。

參考文獻

【1】. Kafer, J., Marais, G.A.B., and Pannell, J.R. (2017). On the rarity of dioecy in € flowering plants. Mol. Ecol. 26, 1225–1241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12.028

8
最新評論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6條鐵鏈才能鎖住的哈士奇長啥樣?鏟屎官:你瞅它那賊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