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蟒是一種巨型蟒蛇,亞洲體型第二大蟒蛇,僅次於網紋蟒。它們原產於東南亞地區,在我國華南部分森林地區也有分佈。
緬甸蟒在亞洲原產地,由於皮革貿易等原因,遭到人類過度獵殺,還因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棲息地縮小,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導致野生緬甸蟒的種群數量日益減少,殘存的數量十分稀少。因而野生緬甸蟒已被列入“瀕危物種”名錄,在我國也將緬甸蟒設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然而,緬甸蟒在美國卻是全然不同的一種存在,它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氾濫成災,民眾獵殺還能得到獎勵,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一事呢?
緬甸蟒我們先來認識下緬甸蟒。緬甸蟒又稱緬甸巖蟒,原生地包括緬甸、越南、泰國、印度、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也生活在我國華南森林地區。
它們的體型十分巨大。自然環境下,平均身長可達5米甚至更高,體重可達90多公斤。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體型還能生長得更大。
它們是半水生動物,通常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棲息而居,喜歡在水裡遊蕩,也喜歡在樹上閒坐。壽命較長,雄性年齡一般在15歲左右,雌性則在25歲以上。
與其他蛇類一樣,緬甸蟒也是肉食性動物,以捕食鳥類、哺乳類和爬行動物為食。根據自身體型的小大來捕食大小不一的獵物。成年的緬甸蟒野性十足,是沒有天敵的,但幼蟒卻有天敵,會受到鱷魚和巨蜥的攻擊而亡。它們是無毒的,其秘密武器是,利用尖銳的倒勾狀牙齒抓咬獵物,然後用粗壯的身軀捆綁獵物,並不斷用力擠壓,使其窒息,然後整個吞下。
緬甸蟒在美國肆虐美國並非是緬甸蟒的原生地,它們是如何闖入美國的呢?
從上世紀開始,緬甸蟒就以寵物的身份引進美國佛羅里達州。寵物商人們在向民眾出售時,為了追求利潤,並未說明緬甸蟒能長多大以及潛在的威脅。
緬甸蟒小時候還算可愛又溫順,也容易飼養。但人們在飼養過程中發現,緬甸蟒體型越來越大,竟然長出超乎想像的體型,同時也超出了飼養能力,有的甚至還有攻擊人的跡象,於是越來越多的緬甸蟒被棄,直接放生到野外。
佛州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在南部有很廣闊的一片亞熱帶沼澤地,超適宜緬甸蟒捕食和生存。
而1992年,強大颶風席捲佛州,動物園及蟒蛇相關設施遭到破壞,大量緬甸蟒逃跑出來,進入佛州大沼澤地。棄養和出逃的緬甸蟒,成為了該地區的入侵物種 。
作為外來物種,緬甸蟒在當地因沒有天敵的制約,幼崽成活率特別高。再者,緬甸蟒屬於卵生動物,繁殖率很高,雌蟒每隔一年可產下20——50枚卵,有時甚至多達80枚。
經過迅速繁殖,緬甸蟒在當地的種群隊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對佛州的野生物種構成了嚴重威脅。本土生物數量因為緬甸蟒的捕食,大幅減少,大沼澤一帶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緬甸蟒除了攻擊當地的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也敢於和美國短吻鱷對抗。
據2003年至2011年間的跟蹤觀測顯示,當地的浣熊出現頻率下降了99.3%,北美負鼠和短尾貓也分別下降了98.9%、87.5%,蟒的存在還進一步減少了一些瀕危物種的數量,比如沼澤兔、棉尾兔幾近絕跡。同時也威脅到當地人的安全。
據不完全統計,佛州沼澤現存的緬甸蟒數量大約在3萬——30萬條之間。有專家預估,佛州的緬甸蟒在數代繁殖之後可能會向外遷徙,預計屆時將侵佔美國三分之一的陸地,想想都可怕。
緬甸蟒的泛濫範圍
於是,美國千方百計地對緬甸蟒進行獵殺。首先廣泛舉辦獵殺比賽。先進行培訓,再鼓勵更多地獵殺。但是緬甸蟒體型那麼大,且易隱藏在叢林中,不好發現,還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獵殺的難度太大。所以獵殺活動並無效果,根本無法控制住緬甸蟒快速增長的態勢。
為了最大限度地獵殺當地的緬甸蟒,美國還特地從原產地印度請來了兩名捕蛇高手,專門獵殺緬甸蟒。
但二人在一個月內只獵殺了二十多條,和如此龐大的緬甸蟒種群數量相比,全職獵人的力量微乎其微。照此速度下去,何時才能拿下幾萬到幾十萬的數量,最後也是無能為力地回印度了。
既然沒有天敵吃緬甸蟒,美國就想啊,那就鼓勵民眾來吃它們。但是緬甸蟒的肉卻並不安全,研究顯示蟒蛇體內透過生物富集的方式產生比較高含量的汞,大大超出了食用標準。
總之,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大批次緬甸蟒在美國還是難逢敵手,氾濫成災的態勢還是沒能得到解決,仍在持續破壞當地沼澤一帶的生態環境,又難以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