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我們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72%的面積都被海洋所覆蓋。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從地球擁有生命活動開始,所有的物種都是依靠水源進行裂變和進化的,經過了幾億年才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物種。海洋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海洋學家們認為,至今為止,人類只探索了海洋的5%。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這種生物,你們可能都聽說多,但卻不一定真正的瞭解它們。5000萬年前,它們曾經在陸地上生活,如今卻成為了海洋霸主。更重要的是,它們可能與人類的真正起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就是鯨。

巴基斯坦鯨Pakicetus

1978年,密歇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菲利普·金格里奇(Philip D.Gingerich),帶著一幫考古隊員,來到了巴基斯坦的蘇里曼山脈(Suleiman,Pakistan)。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種大約5000萬年前的古老生物的頭骨化石。作為陸棲哺乳類古生動物專家, 金格里奇教授拿著這塊化石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屬於哪個目的動物。

不久後,考古隊員們在附近挖出了這個神秘動物身體其他部分的化石。他們將化石帶回實驗室,拼湊在一起,一個體型不太大,長的有點像狼的傢伙浮現在眾人眼前。

就在這時, 金格里奇教授發現,這隻古生物的耳朵位置有一塊突出的骨頭。這種耳骨突起的特徵在今天的地球上,只有一種哺乳動物具備,那就是海洋裡的鯨魚。金格里奇教授震驚了。難道說這個長相像頭野狼的傢伙是鯨的祖先?也就是說鯨的演化史是從陸地到海洋的?為了方便研究,再加上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的,金格里奇教授就將這種古生物命名為了巴基斯坦鯨。

陸行鯨Ambulocetus natans

16年後,1994年,金格里奇教授的一位學生漢斯.休伊森(Hans Thewissen),又在巴基斯坦蘇里曼山脈,一處4900萬年前的地質層中發現了另一種不明古生物化石。這種動物的形體很奇特,長著陸棲哺乳動物的腿,卻有著鴨子一樣涉水生物的腳。在這種化石中,他們也發現了中耳鼓泡,也就是說他們也是鯨的祖先。漢斯將這種古生物命名為“陸行鯨”。

陸行鯨化石的年份要比巴基斯坦鯨晚100萬年,而且骨骼也略有不同。相比巴基斯坦鯨,陸行鯨的尾巴骨寬大而扁平,後腿骨縮短變寬,並且向後上方傾斜,整個身體的流線型更強,說明它們已經更加適應了水下的生活。但是透過對牙齒的分析,漢斯發現, 陸行鯨是依然食用淡水的,也就是說,它們既能在陸地行走,也能在輕鬆地在水中游泳。

陸行鯨的發現讓金格里奇教授非常興奮,他帶著學生漢斯和其他幾名考古隊員,於同年,再一次向巴基斯坦蘇里曼山脈進發了。

羅德侯鯨Rodhocetus

這一次,金格里奇一行人又在4600萬年前的岩層中,發現了另外一種古生物的化石。它們是陸行鯨進化後的物種,體長已達3米,頭骨明顯變長,頸椎骨開始收縮變短,後腿繼續變短變寬並向上傾斜,腳掌呈現了蹼的特徵。毫無疑問,這一系列變化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海洋的生活。金格里奇教授將其命名為"羅德侯鯨"。這次,在對化石的牙齒結構和成分進行了分析之後,他們得出結論"羅德侯鯨"食用海水,已經可以長期在海洋裡生活了。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龍王鯨Basilosaurus

事實上,在羅德侯鯨化石被發現之前,1983年,金格里奇教授在一次埃及之旅中,發現了另外一種體型巨大的古鯨魚化石,這種古生物被稱為“龍王鯨”。龍王鯨化石發現的地點在埃及西南150公里的一片沙漠裡,3900萬年前,那裡曾是古特提斯海(Tethys Ocean)的海床。這種巨型生物的化石骨骼約18米長,甚至可以與史前巨齒鯊一較高下了。如此健碩的體型,應該稱得上是當時海洋裡的霸主了。但是金格里奇教授猜測,龍王鯨性情比較溫順,習慣生活在淺海區域,伺機捕食獵物。

與龍王鯨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還有另外一類古鯨魚,它們被稱為矛齒鯨(Dorudon)。體型較小,明顯的特徵就是後肢已經進化成了鰭,整個身材更接近現在的鯨魚。

如此一來,一幅鯨的演化史就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大約5000萬年前,現在的巴基斯坦還是一片汪洋。彼時的巴基斯坦鯨,原本是陸地上一隻無憂無慮,外形長的像狼的生物,依靠淡水生活。不過,隨著大陸的漂移和氣溫的不斷升高,淡水面積逐漸減少。巴基斯坦鯨不得不冒著被滅掉的危險,徘徊在海灣邊緣覓食。100萬年後,陸地上的巴基斯坦鯨由於食物的短缺已經徹底消失不見,而海中的巴基斯坦鯨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了鴨子一樣的腳蹼,體長也變得更大,成為了“陸行鯨”。300萬年後, 陸行鯨成為了羅德侯鯨,形成了完美的流線型身軀。又過了1000萬年,海洋中出現了巨型龍王鯨和矛齒鯨。可此時地球的環境發生了改變,海平面隨著氣溫的降低而下降,巨型龍王鯨由於細長的身型無法適應深海的壓力,逐漸推出了歷史的舞臺。剩下的古鯨魚這演變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80多個種類的鯨魚大家族。

我們開頭也提到,科學界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 3億年前,第一隻脊椎動物從海洋爬上了陸地。1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隻哺乳動物。可5000萬年前,哺乳類的古鯨魚重新從陸地走回了海洋。這樣違反自然規律的騷操作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但是重返海洋並不意味著鯨魚就成為了真正的魚類,它們仍然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需要用肺來呼吸。所以確切地來說稱它們為“鯨魚”是不合適的。在5000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鼻子”從臉部移至了頭頂,如今我們稱其為“氣孔”(blowhole)。

當鯨類浮出水面時,氣孔就會開啟。當潛入海底時, 氣孔就會被肌皮瓣膜覆蓋。也就說,鯨魚和我們人類一樣需要靠呼吸獲得氧氣的,也永遠沒有辦法靠憋氣而自殺。但鯨類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吸一口新鮮空氣,就足夠它們下潛至海底幾百米甚至幾千米了,等再一次浮出水面換氣時,已經是2個小時之後了。所以鯨魚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憋氣高手。但也由此引出了一個問題,它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辦呢?總不能睡到一半起來再換口氣吧?

深海巨石陣

2008年,一位潛水員偶然在智利海域拍到了一幅詭異的畫面。幾頭抹香鯨垂直漂浮在海中,一動不動。咋一看還以為是水下巨石陣,或者是漂浮的水下懸棺呢。實際上,這是抹香鯨獨特的銷魂睡姿。科學家們將這種睡眠方式稱為“logging”,因為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根根巨大的浮木。

抹香鯨每天只會花大約7%的時間睡覺,每次睡眠時間10到15分鐘。但是這10到15分鐘,抹香鯨是進入完全睡眠狀態的。跟人類一睡就是一宿的狀態相比,抹香鯨這頂多算是打個盹兒,自然不存在窒息的問題,也用不著換氣。

至於抹香鯨為什麼要採用如此銷魂的姿勢睡覺,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有些學者猜想是因為頭部朝上,可以讓抹香鯨感受到光線。當氧氣不足時能夠迅速浮出水面呼吸。還有些學者說, 抹香鯨的頭部貯藏有鯨腦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鯨蠟”。

每隻抹香鯨頭部的鯨蠟可以高達1000升以上。它們可以透過加速自身血液迴圈,或者吸入冰冷海水的方式,控制融化或凝固鯨蠟,達到調節自身密度的效果,從而實現上浮或者下潛。而抹香鯨睡覺的時候,鯨蠟就自動調節為詭異的上浮狀態了。

但值得一提的一點是,並非所有鯨豚類都是憋氣高手,比如說某些海豚,不到20分鐘就需要一次氣。是的,你沒有聽錯,海豚也是屬於鯨目的。寬吻海豚平均每天的睡眠總時長就達到了33%,這基本上就相當於人類的睡眠長度了。那麼它們在進入深度睡眠之後,會不會一口氣被憋死呢?為了保證在睡覺時,也能夠及時出來換氣,它們發展出了一項特殊的技能,就是兩個腦半球分開工作。讓一邊的大腦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另一邊的大腦保持清醒。左右腦半球交替睡眠。這樣一來,它們不但能夠調節自主呼吸,還能確保在睡眠的同時發現潛在的捕食者。有人可能會問了,那這樣能睡得好嗎?事實上,海豚每一次的睡眠都是非快眼動的深度睡眠,全身都能夠得到完全的放鬆。人類睡眠時,會從快眼動淺度睡眠,逐漸進入非快眼動深度睡眠。科學家們發現,人只要能夠保證每天1-2個小的深度睡眠,就能夠在第二天精力充沛。那麼這樣說來,海豚睡眠的時間比人類還長呢。

從最初的巴基斯坦鯨演化而來的80多種鯨類如今已經稱霸了海洋。

藍鯨成為了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目前已發現的最大藍鯨,體長達30米,體重達200噸。一顆藍鯨的心臟要比一輛轎車還要大,舌頭比非洲大象還要重。不過藍鯨性格比較溫順,一般以磷蝦等小魚小蝦為食。

灰鯨,世界游泳冠軍,每年可以環地球遊20000公里以上。

弓頭鯨則是鯨族中最長壽的,可以活過200年。

最搶眼還是虎鯨,連鯊魚都敢懟,在海洋中,位於食物鏈的極頂端。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天敵,當然,除了人類

這些海洋中的巨型生物們光看體型就足以讓人敬畏三分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它們對於人類卻非常友好。

2018年的一天,海洋生物學家南.豪瑟在南太平洋庫克群島(Cook Islands, South Pacific)的中,遠遠地觀察一隻座頭鯨在水中的習性。雖然有十多年的潛水經驗了,豪瑟還是十分謹慎的,絕對不敢靠得太近。畢竟相比這樣的龐然大物,人類渺小的就像只螞蟻。可今天的這隻座頭鯨卻有些與眾不同。它拍打著尾巴朝豪瑟游來,並且越靠越近,到最後甚至用頭部推豪瑟遊動。豪瑟又緊張又興奮。可她還沒有意識到的是,不遠處,一隻虎鯊正虎視眈眈。座頭鯨正是在保護豪瑟。當虎鯊越來越靠近的時候,座頭鯨乾脆一下子用背部把豪瑟頂出水面了,最終豪瑟安全地回到了她的小船上。

在野生自然環境中,鯨類傷人事件是非常罕見的。除非是非人類追殺,或者在商業表演中受盡虐待時,它們才會表現出具有攻擊性的一面。而且一直以來,屬於齒鯨類的海豚都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之一。

可是這些連大白鯊都不放過的巨獸,為什麼獨寵人類呢?有學者說,那是因為自然界已經有夠多的美食供鯨類享用了,它們不稀罕吃人。還有的說,是某些鯨類捕食時都是將獵物囫圇吞下,而它們的腸道有非常的窄,就算把人類吃進去也得乖乖的吐出來。更離譜的是,近些年來部分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說,人類可能起源於海洋,而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就與鯨類的祖先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這種信任就像刻在骨子裡了一樣,一直延續至今。這種說法乍聽之下非常荒誕,可細細推敲,還是有不少證據的。

比如靈長類動物都有濃密的體毛,唯獨人類具有比較光滑的面板,這一點和水生哺乳類動物鯨豚類相似。

還有人類是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唯一會流淚哭泣的。淚液排出的鹽分,還可以控制體內的水鹽平衡。海洋哺乳動物也是如此,它們在攝入鹹水之後,在腎臟中進行一系列的過濾,然後將對身體無用的鹽分排出體外。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上了年紀以後,雖然生育能力會下降,但直到去世為止都還是有生育的機率的。世界上只有虎鯨,領航鯨和人類存在絕經現象。女人的絕經期也是自然界的最大謎團之一。

還有人類喜歡的海鮮味道,但其它靈長類動物是拒絕的。

人類的大腦發育需要一種叫做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物質,而這種物質大量存在於海洋生物當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深海魚油。如今DHA被廣泛新增進現代嬰兒奶粉當中。

最細思極恐的一點是,有研究表明,孕婦在水中分娩更加容易。而且剛出生的新生兒有很好的水中適應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潛水反射 。

在水中,寶寶可以自主憋氣,四肢遊動,做游泳的動作。但這種能力在寶寶6個月大時就會神奇地自然消失。

多年以來,我們幾乎都被達爾文的進化論洗腦了。達爾文認為,人類的祖先是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萬年到100萬年前。南方古猿再往前推還有古猿,生活在距今800萬年前。

可問題來了,在這條漫長的進化鏈上,古猿與南方古猿之間有280萬年的空缺,這段空缺中沒有找到任何過渡性的生物化石。

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一種假說,他認為化石的空白期,人類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而是生活在海洋裡,也就說存在一個水生海猿階段。

1877年,美國探險家艾德華.摩斯 在日本發現了大森貝冢。它是由史前時代人們捕食的貝類堆積而成的。大森貝冢也成為了日本考古學的發源地。而事實上,這種貝冢遍佈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這些貝冢中的貝殼有不少是深海貝類。在那個沒有潛水裝置的年代,如果沒有高超的憋氣潛水技術,是不可能打撈上這些貝類的。

海猿假說似乎在訴說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幾百萬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全球變暖,海平面急劇上面。古猿類和當初的巴基斯坦鯨一樣,從陸地重新回到了海洋,成為了海猿。也是在那個時候,和已經生活在海洋裡的鯨類產生了交集,這種交集就被烙在了基因裡。

而後又過了幾百萬年,地球環境再次發生變化,海水褪去。海猿又重新從海洋回到了陸地。那麼他們當中會不會有一些族群不願意回到陸地上,而是選擇繼續在海中生活呢?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天的深海之中,會不會存在另一種高等文明呢?

腦洞越開越大了,我們迴歸現實。

鯨類在活著的時候走出了一條讓人歎為觀止的入海進化之路,它們死去的時候也堪稱世界上最浪漫的重生。

據說,鯨是可以預知自己死亡的。當它預感生命將至時,便會獨自離開,悄悄地找一片安靜的海域,獨自迎接最悲壯的時刻。死後,它巨大的身體會慢慢沉入漆黑的海底,形成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這個過程被稱為“鯨落”。在貧瘠的海洋深處,鯨落供養著眾多的生物。數以萬計的以分解者為主的生命體將依靠鯨落生存。這個龐然大物,死後也成為了孤獨海洋裡最溫暖的“綠洲”。百年後,鯨落最後的有機物被消耗殆盡,殘餘的骨架將化作礁岩,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

生命的迴圈再次開始,週而復始,永不停息。所以才有了那句話,“一鯨落,萬物生。”鯨的死亡,是對大自然最後的回饋。生於海,歸於海。一條40噸的鯨魚沉降到海床,約相當於同等面積,至少2000年間自然沉降的有機質。世界還有哪一種死法會如此慷慨?鯨落,不是生的終結,而是喧鬧的開始。

當然了,鯨落是鯨魚自然死亡時,最夢幻的一幕。如果是擱淺或者是一些非自然死亡,則有可能出現自然界最恐怖的一幕,鯨爆。

擱淺後死亡的鯨魚,內部組織和器官會迅速發生腐敗,細菌急速擴散,在體內產生大量甲烷、氨和氫硫化物等氣體。最終撐破厚厚的皮囊,一聲巨響,屍臭般的腸子,血塊橫飛,威力十分驚人。

至今為止,當談到鯨魚為什麼會擱淺時,科學界仍然無法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可能性是,人造材料和化學物質排放, 導致大面積的海水汙染,使得海洋哺乳動物發育畸形, 損害了鯨魚的神經系統。人造聲納也可能會干擾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和自然腦波活動,導致鯨魚迷失了方向,迫使它們來到了海灘,最終擱淺。

海洋垃圾,海上石油洩漏,海水汙染,這些鯨類早已先人類一步承受了後果。

如今工業活動引發的另外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正在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有一天真的等到海水淹沒大陸時,這次,人類能夠像古鯨類一樣打通一條入海生存之道嗎?

10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與世隔絕的沙漠魚,最少的時候僅剩38條,物種滅絕速度或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