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沙漠的存在十分普遍,亞洲、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多個,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國的北美沙漠,而位於南美洲西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是眾多沙漠中的一個。
從地球位置上看,塔卡馬沙漠緊挨著太平洋,按理說空氣比較溼潤,降雨比較頻繁,但實際上異常乾旱,被世人稱為是世界上“幹極”地區,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都無法存活,莊稼就更別想活下去了,以至於科學家用它來模擬荒蕪的火星環境。
然而《自然植物》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1000年前,塔卡馬沙漠竟然長出了大量農作物,養育了一座繁榮的小鎮,人們在這裡快樂地生活著,這是怎麼回事呢?
來自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農業和古代文明研究者喬納森·桑德發現,在1000年前,生活在塔卡馬沙漠的人們建造出最驚人的灌溉和露臺系統,更好地管理了僅有的水資源,在貧瘠的沙漠中種出了大量農作物。
科學家在塔卡馬沙漠古村落,土墩和墓地等地方發現了大量古代食物殘渣,有藜麥,辣椒,葫蘆,南瓜,豆類,土豆,爆米花和其他美味佳餚,糧食殘骸是如此普遍和多樣化,以至於提出一個疑問,沙漠中的這些農作物是怎麼長出來的?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大量肥料,而沙漠本身又是那麼貧瘠,沒有腐爛葉子和樹根,也沒有動物糞便和屍體,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若要透過陸路運輸方式來運送肥料,肥料到達沙漠農民那裡,就要變成黃金價。
科學家桑塔納·薩格里多及其同事在智利北部安第斯山脈中南部的246個植物遺骸中取樣,發現從公元1000年開始,該地區土壤中肥料指標比正常土壤要高得多,尤其是氮肥,高得有點不正常,無法用自然變化來解釋。
而氮肥又是太平洋沿岸的一種普通資源,存在於海鳥糞便當中,鵜鶘、海燕、海雀、白鷺、海鷗時常將糞便散落在海岸邊的岩石小島上,由於大量鳥類以小魚為食,因此糞便富含氮。研究表明,用鳥糞作為肥料可以使植物氮含量提高20%到40%。
在秘魯玉米田進行的實驗表明,海鳥肥料的氮肥含量是普通糞便的五倍,這意味著鳥糞比陸地動物糞便更肥,這樣一來,更好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活。
但還存在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那就是水源問題,即便沙漠種植非常抗旱的農作物,也離不開大量水。沙漠農民從那時運來那麼多水呢?這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問題,因為海水並不適量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