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落”這個詞其實在2020年以前,我們對於它很陌生,而在2020年4月3日,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至此鯨落這個詞正式被我們所熟悉。
首先、淡水魚類的種類繁多
淡水魚類指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沼澤等淡水水域內的魚類。據估計,全世界的魚類大約有32500種,其中淡水魚類超過15000 種。我國有魚類3446種,其中淡水魚類1452種。
有朋友會問“為什麼是據估計”?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水下的世界我們不能踏足,比如:深海、巖洞、喀斯特地貌等,裡面生長的魚類,我們對它並不瞭解。世界上每年發現新魚類品種有150種左右,所以才會有“估計”這個不嚴謹的說法。
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魚類資源豐富,長江水系有魚類400餘種,其中純淡水魚類350 種左右,特有魚類156種,其中鯉形目、鱸形目,佔魚類種類的半數以上。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但是水流量比較小,又經常斷流,魚類並不多。根據2015年出版的《黃河魚類志》記載,黃河的土著魚類有170多種。
珠江流域面積44萬平方公里,但是氣候為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珠江的年水流量是黃河的7倍,孕育了各種魚類。2018年03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珠江水系魚類原色圖集(廣東段)》記載,珠江常見魚類有294種。
黃河
除了長江、黃河、珠江外,我國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多達2800多個。根據2020年6月份水利部發言,我國共有水庫98000座。2010年至2012年時,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統計後的資料顯示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5203條。
水資源豐富,也就孕育各種各樣的魚類,那麼既然有這麼多的淡水資源,魚類的數量種群也很多,每天死亡的魚類數量肯定不少,要想知道屍體去哪了,就要了解魚類的個體,也就是大小。
珠江
其次、淡水魚類的個體差異巨大
不管海水魚類還是淡水魚類,他們的個體相距很大,比如:最大的海洋魚類為鯨鯊,體重達到20噸,最小的海洋魚類為蝦虎魚,蝦虎魚是蝦虎魚科蝦虎魚的統稱,個體只有幾釐米。而鯨魚為哺乳動物,最重的鯨魚為藍鯨,藍鯨是目前發現的海洋中最大的生物,同時也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噸以上。
如果海洋魚類的個體很小,那麼即使死亡沉入水底後,也不會形成一個水底的生態環境,因為個體太小了,如果在深水估計還沒有完全到達水底,就已經被其它魚類吞食,只有個體巨大的魚類才能到達水底,才會形成“鯨落”或者“鯊掉”。
達氏鰉
淡水魚類也是如此,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為白鱘和達氏鰉,白鱘已經滅絕,而達氏鰉原產地在黑龍江。達氏鰉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是白堊紀時期儲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據記載達氏鰉的最大個體為5.6米,體重1000多公斤。
而我們常見的魚類比如:鯰魚、青魚、草魚、鰱鱅、鯉魚等,它們的個體相對來說都很小,即使超過50公斤,也達不到死亡後在水底形成生態的條件,主要還是太小了。即使瀾滄江內的巨魾(俗稱面瓜魚)最大也不過幾百斤。
亞洲鯉魚
魚類死亡後,想要形成和“鯨落”或者“鯊掉”一樣的效果,體型大是第一個條件,但是淡水魚類很難達到這個基本要求。淡水魚類也會自然死亡,也就是壽終正寢,因為魚類都是有壽命的,但是這個方面的研究文獻很少,只是估計。比如:
鯉魚的壽命為100多年,一般壽命為50年左右;鯽魚的壽命為10-15年;青魚草魚的壽命估計在40-50年(僅做參考)。理論上大型淡水魚比如鯉、草、青都可以活100年開外,鯉魚甚至可以活150-200年。比如:在冷水中生存,或者食物比較充足,人為干預比較少,壽命就長一些。
坦克鴨嘴魚
其實不管是壽終正寢的魚類,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的魚類,每天死亡的魚類有很多,總歸來說都是死了,那麼它們死亡後的屍體呢?屍體去哪了?
最後、淡水魚類的屍體去哪了?
我們釣魚中經常發現水中有死魚,比如:白條魚、鰟鮍魚、麥穗魚,小鯽魚等,這些魚類一般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電死,或者魚鉤掛傷,或者逃脫絲網後從而死亡。一般漂浮在水面,但是很少有腐爛的,因為還沒有腐爛就已經成為水鳥,以及其它魚類的食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由於保護環境的成果,白鷺、野鴨、水鳥的數量相對於以前來說,多了很多。而這些白鷺和野鴨、水鳥它們的食物主要是魚類,它們每天順著河道飛行,或者在水邊尋找食物,這些死去的小魚大部分成為它們的食物。
即使有些小魚死亡後,沉入水底也不用擔心,鯰魚、昂刺魚都是食腐魚類,它們也會食用這些死亡的小型魚類。即使鯉魚和草魚也會分一杯羹,光頭至今記得在一個水庫釣魚,想釣大個體鯉魚、草魚和青魚,最好的魚餌是白條魚和鰟鮍魚,因為這個水庫內經常有人電魚,小魚被電死沉底後,大型魚類會吞食它們。
淡水魚類中的小魚死後被水鳥以及其他魚類吞食,那麼大型鰱鱅和鯉魚、草魚青魚死去後去哪了?這要從魚類的身體構造說起,魚類靠魚鰓過濾水中的氧氣,而魚鰾裡面充滿空氣,能夠調節身體的比重,透過魚鰾它們可以不用運動就緩慢上升或下降。
但是魚類死亡後,短時間內就會腐敗,魚肚子裡充滿腐敗氣體,再加上魚鰾的浮力,它們會浮在水面,隨波盪漾,如果水面沒有水草或者障礙物的阻擋,最終會漂浮到水邊。如果水鳥和陸地上的野生動物發現它們後,就會啃食。光頭釣魚中遇到過大群野鴨啃食即將腐敗的鱅魚,這條魚估計在30斤上下,魚肚被錨鉤刺穿,導致死亡。
如果水鳥以及一些小動物沒有發現水邊死去的大魚,那麼這些魚類就會慢慢腐敗,最先腐敗的是肚子,肚子內的腐敗氣體被放出後,就會沉底,成為小魚、小蝦、刀鰍、螃蟹等它們的美食,直至只剩一副骨架,這個過程和鯨落並無區別,只是體型上差異很大。
就拿淡水魚類來說,理論上淡水魚類的繁殖能力強大,並且壽命悠久,甚至超越人類的壽命,但是大個體魚類幾乎沒有?難道是長不大?並不是!因為魚類一生都在生長,年齡越大,個體越大,為什麼水域內的魚類越來越小?因為我們不讓它長大!最後,希望魚類的生長環境一步步變好,自然死亡的魚類越來越多。
#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