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大水體養魚。如果沒有,希望你可以認真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對你的飼養觀賞魚水平會有極大的提升,尤其是新手朋友。如果我沒有猜錯,在座各位是否曾經或者目前就認為:養魚只要魚缸或者一個盆子罐子能容得下它的身軀就可以了。我相信肯定不少朋友會這樣認為,包括我以前也有這樣的認知誤區。
有這樣的認知誤區,主要是把觀賞魚認為是一種物品,而非一個生命。當正確認識到即便是商品魚也是一條生命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這樣去養魚了。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大水體養魚”也正基於此誤區延伸而來。
可活動水體的大小對觀賞魚健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這句標題可能稍微有點拗口,我給大家說下結論:魚缸越大,水越多,越容易把魚養好。為什麼呢?因為水納萬物,也包括細菌和微生物。大家無法體驗且感受到魚兒在小水體裡的壓迫感,同時也無法體會到小水體裡有毒物質對魚兒的侵蝕,自然這種想法就不強烈。可是我相信,平時喜歡觀察的朋友,不難發現,小的水體裡面,觀賞魚的狀態跟大水體裡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之所以說水體大小決定觀賞魚的健康,是因為魚類跟人類一樣,同樣需要透過適度的運動量來增強體質,最典型的就是錦鯉魚。我們的文章不止一次說過,錦鯉魚適合在池子裡面養,而不適合在魚缸裡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活動空間大不相同。池子的特點是水面寬廣,而水深不比太深,而魚缸的特點往往是水面不夠寬廣可是水深卻比較深,這樣是很不利於錦鯉魚伸展活動身子的,久而久之錦鯉魚的尾巴和魚鰭就容易充血。這時如果加上你長期不換水,可能還會因為水中滋生菌類而導致錦鯉魚體表被細菌感染,導致鱗片發紅。
所以,這個水體大小,我在前面加上了一個“可活動”,意思就是水體的大小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說多少升的水就是足夠了。對於小型觀賞魚(體長不超過10公分)來說,60公分長度,40公分寬度,30-40公分高度的魚缸的活動空間就很足夠了。而對魚錦鯉魚來說,這遠遠不夠。
如何判斷水體大小夠不夠觀賞魚活動?一般我們可以簡單地用肉眼去看,至少保證總體水體積是觀賞魚體積的10倍就很足夠觀賞魚活動了。當然家庭魚缸飼養大型觀賞魚的時候,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標準,那麼起碼也要有6-7倍的活動空間才可以。
而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錦鯉魚在家庭魚缸裡的活動空間,可能只有體型的2-3倍,甚至是2倍都不到,這對錦鯉魚來說幾乎是讓魚絕望的環境啊。同理,龍魚也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況,只不過龍魚相比於錦鯉魚來說,活動量並不需要那麼大,加上龍魚的體質比錦鯉魚好,而且能養得起龍魚,自然在水質的健康和飲食健康也捨得投入,所以養穩定了就不易出現問題。
水體大儲水量足,不易出現水質差的情況水體量大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水質會更加穩定,水體小的魚缸,但凡換水大一些,水質波動就非常大,這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觀賞魚,比如金魚,它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再舉另外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孔雀魚魚苗得針尾病。由於孔雀魚是我們最容易接觸到的熱帶魚,所以很多剛開始養魚的朋友都會養孔雀魚練手,看著它們生小魚很有趣。可是忽略了一點需要大水體養魚,因此長長把小孔雀魚養在一個很小的容器裡,以為有水了,魚就能活,接著養了1-2個星期之後發現孔雀魚魚苗針尾,然後相繼死去。最根本的原因是水體太小,而孔雀魚苗每天長身體會有不少代謝物排到水裡,加上餵食的殘渣,基本水體小的話,水質很容易就髒了,水髒了就容易滋生菌類,小魚本身抗病性就沒那麼強,尾巴最先感染就針尾了。
雖然水體裡的菌類濃度可以透過換水來降低,可是換水同樣也會造成比較大的水質波動,所以大水體養魚無論從魚兒本身的運動量和活動空間層面來看,還是保持水質的乾淨度來看,就是非常利於我們養魚的,尤其是新手朋友不好判斷水質和某種觀賞魚習性的情況下。可以透過簡單地用大水體加低密度的飼養方式,也能簡單把很多觀賞魚養好,因為這個辦法可以避免很多水質引起的觀賞魚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