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古人曾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意表達來描述溼地,可見溼地在古人的世界裡頗為常見。但隨著城市發展和農業開墾,溼地在我們生活中的影跡已不再清晰。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今天是國際溼地日,讓我們瞭解一下溼地吧。

從溼地的名字,不難理解它代表的是富含水分、溼潤的地方。關於溼地的定義,有廣狹兩種,狹義的溼地範圍較小,以沼澤為代表,是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廣義的溼地,包括沼澤、溼原、灘塗、泥炭地等水域地帶,還有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

溼地的存在確實可以造福一方,有人把溼地比喻為“天然海綿”,因為它可以透過“吸水”和“出水”來調節水分平衡。當洪水來臨時,溼地可以容納大量水分。待到乾旱時,原本容納的水分又會流出,成為水源,補給周邊河流和地下水。

溼地具有極其多樣化的生物,自我調節能力極強,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的平衡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蓄水抗洪,防風,淨化水資源,甚至給路過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之地。不同於湍急的河流,溼地一般流速緩慢。基於這一特點,溼地起到了吸收有毒物質,淨化水質的作用。當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以及被農藥等汙染過的農業汙水進入溼地以後,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緩慢的水流中逐漸沉澱下來。就像人體的腎臟起到調節身體水分迴圈、排洩新陳代謝廢物的作用,溼地裡的植物也有非常強大的吸收有毒物質的本領,它們能轉化毒素,使水重新變得潔淨,有效地淨化水質。也正是這個原因,溼地也被稱為“地球之腎”。

自古以來,人們依水而居,逐漸發展成了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城市,這也得益於溼地的供給服務功能。一方面,溼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肥力和養分充足,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能夠持續提供人類所需的多種動植物產品、飲用水及工業用水。另一方面溼地為人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貿易條件。因此,溼地周邊歷來是人類擇居和城市建設的理想場所。

放眼全球,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所具備的獨特生態功能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溼地是已知的各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源”與“匯”。當植物死亡後一部分被封存在土壤中,另一部分則成為溫室氣體源的物質基礎,轉化成二氧化碳、甲烷等回到大氣中。溼地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為有機質。因此,溼地的消長會影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進而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態勢與速度。

同時有研究顯示,儘管溼地面積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5%~8%,但卻儲存有約525Gt的碳,約佔全球陸地碳庫的35%。其中,佔全球地表面積僅3%的泥炭地,其碳庫是全球森林生態系統碳庫的2倍。泥炭地大多在寒冷的地區發育形成,低溫導致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速度緩慢而被積累下來,是良好的“儲碳庫”。

溼地雖能固碳,但若遭受破壞也會變成溫室氣體的“源”。近現代以來,隨著人類對溼地的開發利用,部分溼地發生了“源”“匯”轉換,表現為碳物質釋放大幅增加。溼地排水、過度放牧、水質破壞都導致溼地碳儲能力的退化。

我國自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後,近50%的天然溼地納入了保護體系。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已指定國際重要溼地57處,其中內地56處,香港1處;內地56處溼地面積共計320.18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面積300.10萬公頃,有溼地植物約2114種、溼地鳥類約240種,溼地植被覆蓋面積達173.94萬公頃。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溼地的生態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對溼地保護的重視,我國溼地保護面積大幅增加。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溼地保護的重要性,我們共同保護溼地,保護“地球之腎”。

14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每年增加5平方公里?長江“生下”的崇明島,面積或超兩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