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作為妥妥的“家裡蹲”,真正做到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飯來張口逗貓棒來伸手的生活。
所以,面對獸醫師反覆唸叨的“定期免疫和驅蟲”,許多鏟屎官都有這樣的疑問。
“完全室內飼養,不和別的貓咪接觸,還有必要打疫苗嗎?”
“我們家的貓,連屎都是我給埋的,怎麼可能有寄生蟲?”
但即使貓咪不出門,也有必要打疫苗和驅蟲!
感染寄生蟲的原因
原因一:鏟屎官
凡是出門,就可能接觸到複雜環境中的其他動物和它們的排洩物。
畢竟作為鏟屎官兼打工人,自然不能像主子們一樣安心宅著。
就算你能保證“專一”,不被其他貓咪狗狗吸引,但周圍養寵的朋友、不小心踩上的泥土,都有可能暗藏寄生蟲。
即使回家立馬洗手,衣褲表面、鞋底鞋面都有可能存在漏網之魚。
原因二:環境
家裡的環境中也會有藏汙納垢的地方。
像是可能會出現的昆蟲、蟑螂、老鼠,都是心絲蟲、鉤蟲、蛔蟲的攜帶者,同時有其他貓狗,也可能會互相傳染病毒和寄生蟲。
冰箱中不乾淨的食物、生肉和水也有可能會傳播寄生蟲。
原因三:貓咪自己
貓咪自身的母源抗體保護力下降。
幼貓在出生時,身體受母源抗體保護,不容易感染病毒。
但在大約8周以後,母源抗體的保護力已經不足夠抵禦這些“壞蛋”了,因此需要我們使用疫苗和驅蟲藥來幫助它們打造“銅牆鐵壁”。
貓咪必打疫苗
目前國內有獸藥批號適用於貓的疫苗,只有貓三聯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其中貓三聯是用於預防貓細小病毒、貓皰疹病毒和貓嵌杯狀病毒感染的核心疫苗。
(不知道什麼叫核心疫苗?可以去看看我們之前釋出的《狗狗疫苗、驅蟲多長時間一次,怎麼打?犬主收藏!》)
注意:如果貓不是獨居,或者會接觸外面的貓、常去醫院或寄養,則需要每年免疫1次,而不是3年1次哦!
小貼士:神奇的喵星人有一種少見的疾病叫“貓注射部位肉瘤”,常見於施打含有佐劑的疫苗(如狂犬病疫苗、FIV疫苗等)的部位,所以建議鏟屎官們同獸醫師們一起記錄一下每一次在什麼時間、哪個部位、施打的什麼疫苗,並且施打後的一個月注意觀察注射部位,這樣如果真的不幸發生了,可以幫助醫生及早診斷、更快開始治療哦!
下圖是2020 AAHA/AAFP 貓疫苗注射指南推薦的貓疫苗注射部位,主要是考慮到,萬一不幸真的發生了腫瘤,可以更好地切除,以挽救貓咪的生命。
↑綠色區域為貓疫苗建議注射部位↑
但是這些部位都是相對比較難操作、貓咪也會比較不舒服的部位,尤其是尾部,因此如果貓主子非常應激,建議可以做腹部後下方部位的皮下注射,也會比普通打在背部更好。
貓咪必做驅蟲
跳蚤、蝨子、蟎蟲,這些光聽名字就讓人全身癢癢的小東西,卻可以在不讓人察覺的情況下,扒著人類的褲腿四處傳播。
像是跳蚤是腸道寄生蟲絛蟲的中間宿主,也就是說,貓咪一旦被跳蚤叮咬,很有可能在一個月後就會從屁屁里拉出像白米粒一樣的絛蟲節片來。
而說到胃腸道寄生蟲,不得不提蛔蟲。作為可以透過哺乳傳播(即由母貓感染幼貓)的寄生蟲界“元老”,這麵條一樣的蟲子恐怕倒了不少鏟屎官的胃口。
↑從左到右分別為 蛔蟲 鞭蟲 鉤蟲 絛蟲↑
因此我們需要定期驅蟲幫貓咪們打倒這些“惡勢力”。
定期驅蟲簡單原則
成貓:內驅3個月1次,外驅1個月1次。
幼貓:根據說明書或獸醫師指導提高驅蟲頻率;6周齡開始就可以使用部分驅蟲藥了。
健康檢查是預防重點!每半年到1年進行1次健康檢查,可以收集貓砂盆裡新鮮的便便帶去給獸醫化驗檢查。
選擇驅蟲產品時,根據不同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驅蟲譜的驅蟲產品。
● 如果是剛抱回來的幼貓,要關注耳蟎,以及可能存在的蛔蟲。
● 如果是由流浪貓媽媽生下的小貓,則一定要儘早驅蛔蟲。
● 如果是一隻流浪貓,或者是有室外活動機會的貓咪,無論是否有肉眼可見的跳蚤,都需要針對跳蚤和絛蟲進行防治。
● 如果是生骨肉餵養的貓咪,則重點驅體內寄生蟲,並建議定期做糞檢以篩查那些不在驅蟲譜內的“冷門”體內寄生蟲。
如果你被以上的資訊弄得摸不著頭腦,要諮詢專業寵物醫師哦!
最後提醒大家,驅蟲產品和疫苗一樣,也需要在獸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有許多新手寵主在一開始忽略了驅蟲的重要性,等到幼貓身體狀況變差、排出成蟲以後,才慌張地在網上買驅蟲藥,結果藥物種類、質量和使用劑量把控不好,寄生蟲是殺死了,虛弱的幼貓也因為承受不住驅蟲藥的“猛料”而昇天了。
是藥三分毒,何況貓咪對於“毒物”比狗狗更敏感,有些在狗狗身上可以安全使用的藥物對貓咪來說卻可能是有毒的。
尤其是表現出明顯衰弱的幼貓,它們會更承受不了過量的藥物,此時它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驅蟲藥,而是在獸醫指導下的營養支援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