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石資料庫暗藏開花植物起源的新線索
▲ 遼寧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為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早白堊紀,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中科院版納植物園供圖)
開花植物“稱霸”天下後幾乎重塑了全球各大陸地板塊的生態系統格局,但在演化生物學研究中,這一植物類群究竟何時起源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許多基於現代植物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開花植物的起源比現有的化石記錄要早得多,從而引起了廣泛爭議。
來自瑞士、瑞典、英國和中國的進化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開花植物可能起源於侏羅紀甚至更早,比公認的最古老的化石記錄要早數百萬年。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
——《中國科學報》
2雲南保山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近日從雲南省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等部門獲悉,經專家鑑定,去年底發現於施甸縣魚洞水庫的一種大型猛禽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據悉,去年底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及施甸縣林草部門對魚洞水庫進行水鳥監測時,記錄到了白尾海雕,這是保山市首次監測到白尾海雕。
——新華網
3為何有的動物嘗不到甜味
▲ 食蟲蝙蝠(鼠耳蝠)Sherri and Brock Fenton 攝
對於甜食,人們總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甜味被認為是“幸福的味道”。然而,在自然界中,卻有一些動物對甜味完全“無感”,因為它們根本嘗不到甜味。
為探究其中的奧秘,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華斌團隊選擇蝙蝠開展了相關研究,並找到了答案。他們結合基因組資料分析、進化分析以及細胞功能實驗等手段,發現食蟲蝙蝠不能感知甜味,並進一步揭示了食蟲蝙蝠無法品嚐甜味的分子機制。近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中國科學報》
4俄將鈦鋁合金強度提高27倍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與法國里昂大學同行合作,將鈦和不鏽鋼產品的強度提高了6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鈦鋁合金(Ti6Al4V)的抗拉強度提高了27倍。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在全球率先將兩種被認為互不相容的金屬加工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大大改善了材料效能。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表面和塗層技術》雜誌上。
——《科技日報》
5科學家發現鬚鯨新物種 生活於墨西哥灣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海洋哺乳動物科學》發表研究報告,認為兩年前在佛羅里達灣擱淺後死亡的鬚鯨並非常見的布萊德鯨,而是屬於一個新物種。
——新華網
6新型聚變火箭將使到達火星速度快10倍
美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聚變火箭,該裝置利用磁場從火箭背面發射等離子體粒子,從而推動飛船穿越太空。與目前使用電場推動粒子的火箭推進器相比,這項創新技術將使人類奔赴火星的速度快10倍。使用磁場還讓科學家能夠為特定太空任務定製推力的大小。
等離子體是由自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物質的熱態,佔可見宇宙的99%,能夠產生大量能量。科學家一直在實驗室複製核聚變,以期利用其動力為穿越深空的火箭提供動力。當前使用電場推動粒子的等離子推進器只能產生較低比衝或速度。
——《科技日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