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不是愛而不得,而是鏟屎官和喵星人之間的關係。
明明同住一個屋簷下,明明朝夕相處,但鏟屎官似乎總也摸不透喵星人的心。
對鏟屎官而言,除了寵著,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人和貓之間的感情,道不盡,說不明。是最深情的陪伴,又是最無奈的羈絆。
最近有一部電影,就講述了人貓情緣,它就是——《貓與爺爺》
開場幾個空鏡頭,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遠離城市的小島上,風景宜人,人煙稀少。
島上最常見的就是獨居的老人和亂跑的貓咪。
退休的校長大吉爺爺養了一隻名為小玉的貓咪,自老伴去世後,一人一貓過上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他的兒子在東京成家立業,曾多次勸他搬到大城市同住,但都被拒絕。在大吉爺爺的心中,沒有比小島更適合養老的地方了。
島上其他獨居老人和大吉爺爺的情況相似:有的人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人老伴先走一步。一群老人抱團取暖,生活中最大的慰藉就是聊聊天、散散步、吸吸貓。
島上的年輕人很少:一部分是未成年的學生,終會有一天去城市唸書;一部分是繼承父業的孩子,延續著質樸無華的生活。
偶爾有幾個意想不到的外來者,似乎都是快節奏都市生活的淘汰者:如技藝不精卻善良溫和的男醫生;閱盡千帆仍追求平靜的女店主。
在這個人貓共生的島嶼上,歲月緩緩流淌。但老人和貓咪們也面臨殘酷的現實:人生無常,貓生短暫,他們還能陪伴彼此多久呢?
影片的陣容,可謂是非常強大:小林薰+田中裕子+柴崎幸。精確瞄準了各年齡階段的觀眾。縱然星光熠熠,也沒有搶去真正主角——貓咪的風頭。
《貓與爺爺》的導演巖合光昭是跨界導演,曾是一名優秀的攝影師。他的足跡遍佈全球,擅長拍攝貓咪和狗狗,被稱為“動物寫真家”。
2012年,他拍攝了紀錄片《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走訪了巴黎、臺灣、西西里等地,把鏡頭對準了當地的貓咪。
最近,他帶著自己的頂級貓片在做日本巡迴展覽。到不了現場的朋友也沒關係,我們還可以在電影裡雲吸貓。
好萊塢有一條行業潛規則:少碰動物、水和孩子。毫無疑問,這三者是拍攝電影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其中,動物要佔據首位。特呂弗的電影《日以作夜》展現了電影從業者的辛苦,其中有個情節是:貓咪無論如何也不配合拍攝,演員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重來。
回到《貓與爺爺》,想必對頂級大師巖合光昭而言,拍攝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攝影作品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定格,但電影作品則需要貓咪連貫的聽指揮。
不過,從成片品質來看,完成度還是很高的。每一隻貓咪都各司其職,時而賣萌撒嬌,時而橫眉冷對,貢獻了毫不遜色的演技。
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對電影的構圖也精益求精。無論是安寧祥和的島嶼生活,還是偶爾浪漫的舞廳party,亦或一人一貓的相依相伴,都在鏡頭裡美如畫。
事實上,《貓與爺爺》中的島嶼是真實存在的,即愛媛縣瀨戶內海的青島。因為人貓比例懸殊(15:200),所以吸引了很多外來遊客。和影片中一樣,島上的居民一般是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75歲。
從1984年開始,島上就沒有了25歲以上的年輕人。現居的老人們對於管理貓咪有心無力,已向動物基金會申請了給貓咪節育。因此,貓咪天堂的盛況可能持續不了太久。想來,巖合光昭拍攝貓咪島嶼的故事,也是為了紀念這一方寧靜的烏托邦吧。
《貓與爺爺》是一部標準的日系治癒片。
從題材來看,它涉及到了少許社會現實問題,如“社會老齡化”、“城鄉差異”、“黃昏戀”等等。但導演顯然無意深究,只是浮光掠影地帶過一筆。因此,這個人貓情緣的故事寫實而不現實,溫情且溫吞。
從內容來看,它是100%標準的生活流,完全沒有強烈的劇情衝突。爺爺的病痛、妻子的去世、朋友的猝死……都沒有打亂電影平緩的節奏。生老病死,早已被這群老人看淡。在這樣的處事哲學之下,自然沒有太多波瀾起伏。
沒有戲劇衝突的電影,往往是以餘味定輸贏。觀影完畢後,我們記住的不是流水般的劇情,而是一種沖淡的生命體驗。彷彿我們也來到了傳統的日式住宅中,寫寫菜譜,擼擼貓,享受著悠長的時光。
《貓與爺爺》的優缺點同樣明顯。似乎所有治癒系電影的通病就是懸浮在空中,所有情節關係都被簡單化、平面化。但如果你只想在片中吸貓的話,它無疑是最撫慰心靈、放空自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