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代表星球研究所觀點
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數列南北走向的山脈齊聚,阻隔東西,這便是橫斷山。
橫斷山是一系列南北向山脈的總稱,包括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芒康山-雲嶺、沙魯裡山、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七列,北部以昌都—甘孜—馬爾康一線與崑崙山、唐古拉山為界,向南主體部分大致以青藏高原東南緣相當,廣義的橫斷山則延伸至國界附近。
這裡山高谷深、河流激盪,地形起伏極大。大家熟知的貢嘎山、四姑娘山、梅里雪山、亞丁三神山、九寨溝、黃龍、若爾蓋等著名景點都聚集於此。
如果將視線範圍向周圍擴充套件,將那些與橫斷山相接,且同樣擁有極大地形切割度的區域一起納入,將得到一個景觀極度豐富的自然區,我們將其稱之為“大橫斷”。
大橫斷範圍示意,包括川滇藏青部分割槽域,以及甘肅、貴州小部分割槽域。製圖丨杜卓異
因為自然景觀豐富,尤其山峰資源眾多,金敦·沃德、華特·古格里、中村保等橫斷山脈探索者將其稱之為“中國的阿爾卑斯”。
另一方面,複雜的地形孕育了豐富的景觀,也極大限度地阻礙了人類觸及,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系統認知不過百餘年曆史。
所以,更多的精彩依然在等待更多的探索。
壹 認識橫斷山
和中國西部許多地區一樣,橫斷山及其周圍地區的近代科學考察是由西方探險家拉開序幕的。
1877年,英國探險家威廉·吉爾上尉是西方成功進入橫斷山脈腹地的第一人。其探險遊歷被撰寫為《金沙江》一書。書中對橫斷山區的記述掀起了西方人湧入橫斷山區的潮流。
1877年8月29日,吉爾一行在巴塘糧臺趙光燮帶領的衛隊護送下,經巴塘、阿墩子(今雲南德欽)、東竹林寺、劍川、大理,到達緬甸,在其不朽著作《金沙江》中,詳述了橫斷山區尤其是康藏地區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製圖丨杜卓異
1922年,蘇格蘭地質學家華特·古格里來到貢嘎山區考察,認為這裡的山峰非常年輕,並據此提出了橫斷山為“中國的阿爾卑斯”的觀點。
瑞士地理學家愛杜阿德·艾姆霍夫在其著作《四川的高山》也提出了“中國的阿爾卑斯”的觀點,圖為艾姆霍夫那張經典的貢嘎主峰鉛筆草圖。圖片源自丨洛克精選
讓橫斷山的魅力在世界上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者則屬約瑟夫·洛克。從1924年到1937年,他在《國家地理》發表數篇文章介紹橫斷山。文中富於異國情調的民族風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氣息,強烈地衝擊著西方讀者。這當中就包括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並最終啟發他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創造了“香格里拉”的意境。
洛克和納西族探險隊員。圖片源自丨洛克精選
在此前後,湧入橫斷山區的還包括被稱為“植物獵人”“動物獵人”的探險家、博物學家。他們將1000餘種植物引入西方,包括桃金娘、繡球花、報春花、薔薇等等。其中最引入矚目的當屬種類眾多的杜鵑,以及色彩豔麗的綠絨蒿。大熊貓、滇金絲猴、麋鹿、扭角羚等珍稀動物的捕獲則更讓世人驚歎橫斷山區的生物豐富度。
早期西方探險家對中國動植物的探查和搜尋促進了科學認知,但也存在暴力與血腥。圖為香格里拉市千湖山,這裡的高山杜鵑貼地生長,盤根錯節,蔚為奇觀。攝影丨李東紅
整體而言,新中國成立前,橫斷山及周圍地區地理地質、動植物等方向的探索是以西方探險家為主導的。但受自然環境及時代條件所限,這一階段的探索相對零散。
橫斷山更為全面系統的考察,是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展開的。今天,有關橫斷山區的自然科學認知大都以此為基礎。
最近的幾十年間,隨著國力的上升以及交通的改善,橫斷山區迎來了地理景觀大發現的黃金時代。
眾多河流的切割,讓橫斷山及周圍地區擁有難以計數的極高山,且絕大多數尚無人觸及。這對登山者而言,無疑擁有巨大的吸引力。
(請橫屏觀看)
怒山、雲嶺、寧靜山、高黎貢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峰群。攝影、標註丨夏軍民
日本山嶽會的登山家中村保,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幾乎每年都會進入橫斷山區探查山峰資源。他以一己之力,幾乎窮盡喜馬拉雅以東的未登峰,可謂尋找未登峰的第一人。
中村保撰寫的《喜馬拉雅以東—西藏的阿爾卑斯》一書,收錄了25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未登峰資源。這部登山鉅著成為山峰愛好者的行動指南,並激發這些勇敢者開拓了一條條震撼人心的新線路。供圖丨中村保
隨著觀光旅遊熱潮的興起,攝影師群體成為景觀探索的先行者。呂玲瓏、王建軍、高屯子、周小林、大川健三等耳熟能詳的攝影師,讓稻城、四姑娘山、丹巴、黃龍等著名景觀走出深閨,成為旅行者心中的聖地。
圖為九寨溝五花海。攝影丨姜曦
不止於此,這片土地上還有更多的雪峰、冰川、海子、草原、花海、河流、溝谷……它們同樣美麗,同樣讓人心馳神往。
而它們也在等待我們,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貢嘎主峰帽子云。攝影丨南卡
崗格恰吉高山海子,位於青海玉樹市。攝影丨歐陽凱
貳 “大橫斷”工程
2015年3月,我們開啟了“大橫斷”探索工程,專案邀請了60餘位研究者及攝影師,歷時3年系統性考察了橫斷山脈的景觀資源。
專案將大橫斷劃分為20個區域,地毯式列出具有價值的點位,分批邀請研究者和攝影師去實地採集,最終形成獨立的篇章。製圖丨杜卓異
2015年10月,稅曉潔在四川新龍縣銀多鄉發現一處新的丹霞地貌景觀——阿色丹霞。
2018年8月,丹霞地貌專家黃進教授到此實地考察。他認為阿色丹霞是青藏高原上最好、國內頂級的丹霞地貌景觀,具備衝擊世界級品牌的潛質。
阿色丹霞綿延30多公里,正處於壯年期,整體海拔在4200-5000米之間,屬於典型的高寒型丹霞。攝影丨溫志強
2016年8月,攝影師範菁來到阿科裡河谷。從這裡往北,在金川縣與丹巴縣交界的高原上,分佈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海子,可以說是橫斷山脈僅次於海子山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分佈區。
範菁先後從黨嶺、阿科裡河谷、沙沖溝進入這片高原面,考察了情人海、東錯、西錯、眼睛海、葫蘆海等數十個海子,其中許多首次由此進入公眾視野,圖為沙沖溝雪松湖。攝影丨範菁
歐陽凱,來自美國的90後戶外探險家,卻對橫斷山脈有著特殊的感情。2017年8月,他在青海玉樹南部,進行了8天的徒步,將橫斷山脈北部與崑崙山東段南支交界附近的一座鮮為人知的山峰——保梭色,帶入了公眾的視野。
保梭色海拔5750米,當地人叫它“崗格恰吉”,意思是“八峰山”。攝影丨歐陽凱
怒江是考察的重點專案。從左貢到察瓦龍三百公里江段,分佈著3公里長的衝各錯、百學錯和址體錯。這裡還有40餘公里的古米大峽谷、20公里的繞金大峽谷、海拔6000餘米的查格臘子、北斗七星般的亞尼海子。
為了探索這片未知的區域,五支考察隊伍展開了接力行動。
2015年11月20日-12月21日,周偉和吳昆拉開了怒江未知江段的考察序幕;2016年7月28日-8月8日,周偉和稅曉潔完成了大部分怒江干流考察;2016年11月11日-16日,王煥友、餘繼春、陳志巨集、丁啟恆、羅偉、角潘瑞等6人到達古米大峽谷格巴村;2016年11月25日-12月2日,曾建華和王煥友穿越古米大峽谷;2017年6月17日-28日,張濤和王煥友完成衝格錯考察。製圖丨杜卓異
2016年7月,周偉和稅曉潔組成的外採團隊展開了怒江的第二次考察。在這次歷時10天的考察中,探索怒江干流250餘公里,僅剩下60餘公里的峽谷江段。圖為考察隊經過西巴村。攝影丨周偉
2017年6月21日, 張濤和王煥友組成的第五支怒江考察隊抵達衝各錯,這是伯舒拉嶺最大的高山湖泊,全長約3公里。攝影丨張濤
兩年時間,五支考察隊伍勠力同心,300公里怒江干流空白地段第一次有了比較詳實的資料。特別是第四次穿越取得了相關資料,確認怒江古米大峽谷為中國的第三大峽谷。
大峽谷最大深度的計算方法,一般採用對峙於兩岸最高山峰的平均海拔,並與同一剖面所經過的江面海拔之差作為該峽谷的最大深度。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此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帕隆藏布江大峽谷、虎跳峽分列前三。通過實地踏勘,以古米大峽谷西岸的查格臘子(海拔6146米)和丫切附近的無名峰(5624米)作為過江斷面,得出其最大深度為3815米,僅次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6009米和帕隆藏布江大峽谷的4530米,大於虎跳峽的3774米。從長度來看,虎跳峽全長約16公里,古米大峽谷的長度為30餘公里,因此,無論從深度和長度都全面超越了虎跳峽。製圖丨杜卓異
高聳的雪山、深切的峽谷,並不能阻擋人們交流的腳步。在近代探險之前,茶馬古道便如同一張巨網,覆蓋了橫斷山區的許多區域。
熱愛徒步的旅行者依託這些古道開拓了一條條經典的徒步路線,如貢嘎環線、洛克線、長坪溝-畢棚溝穿越、虎跳峽、雅拉環線、扎尕那穿越等。
康定蓮花湖徒步。攝影丨無痕
橫斷天路跨越滇川甘三個省份。沿著這條線路,徒步者將穿越虎跳峽,進入尼汝村,通過稻城三神山,深入雅礱江祕境猛董,並連續繞行貢嘎山、雅拉雪山、黨嶺、三奧雪山系列高峰,走過若爾蓋草原,向北直達迭部扎尕那。製圖丨杜卓異
為了驗證可信性,專案發出勘線邀請。短短3天時間,就有4000餘人報名。專案組先後派出8支隊伍實地踏勘,初步打通了中國首條長距離國家步道。
國家步道系統是歐美國家一種成熟的長距離徒步線路,長度至少50公里以上。最長的有數千公里。美國是國家步道的發源地,擁有景觀步道11條,歷史步道19條,休閒步道1000多條,每年有8000萬人在步道上行走。圖為美國阿巴拉契亞國家步道,於930年代建立,是世界上首條長距離步道。攝影丨張諾婭
“橫斷天路”是中國首條類似於阿巴拉契亞小徑的國家步道系統。以此為基礎,向南可以朝高黎貢山延伸,向北可接秦嶺、太行山、大興安嶺。五段步道貫通之後可形成中央國家步道,全長約8000公里。
中國長距離步道規劃示意圖。製圖丨杜卓異
這條大致與胡煥庸線平行的步道一旦建成,將成為世界上最為壯麗的國家步道系統。
它跨越熱帶雨林到亞寒帶針葉林五個自然帶。沿途可觀賞到森林、草原、湖泊、沙漠、沼澤、雪山、冰川等多種自然景觀。
貢嘎山西坡。攝影丨王建軍
深入探訪30餘個民族的原生村落,親密接觸吊腳樓、藏碉、石板屋、窯洞等古老民居。
嘉絨藏族,照片拍攝於四川丹巴縣。攝影丨李天社
可以說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步道系統,都不可能擁有如此多樣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茨中教堂,雲南德欽縣。攝影丨陸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