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的腦容量大約1200ml-1400ml,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差異卻不是非常大。而步入新石器時代以及之後的晚期智人,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物種,沒有之一。其實只是從大腦容量方面,人類的腦容量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卻是最高效的。接下來聽我仔細分解。
體型大一般意味著腦子比較大,當然除了少數巨型的無脊椎動物,它們沒有大腦結構,類似於大王魷魚、大王酸漿魷等,只是在胸腹部一團較為複雜的神經物質,它們的視力尤其出色,因此視神經和視覺中樞所佔的面積卻比較小。在脊椎動物中,體型大腦子就大,藍鯨的腦袋據傳可以4一人一桌坐進去打麻將,它們的大腦質量重達9公斤,然而藍鯨沒有表現出特別高的智商;大象是陸地體型最大的生物,腦子重量可以達到4公斤,依然沒有表現出超越人類的智商。
不過智商這個衡量標準本身就是人類創造的,包括觀察能力、記憶力、創造力、聯想力、空間推理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等多方面,對動物們或許有一點不公平,讓它們做人類的題目,是難為它們。野生動物對於野外生存也有自己經驗性、傳承性的行為,比如黑猩猩祖祖輩輩都會用樹枝釣螞蟻吃。究竟如何衡量動物的智商是個難題,曾經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腦化指數”的方式,腦化指數指腦子佔體重的比例,比例越高智商越高。
這種衡量方式和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比較接近,也就是黑猩猩、海豚等物種的腦化指數比較高,最為接近人類。然而即便是這個衡量依據,最聰明的動物的腦化指數距離人類也有相當的差距。腦化指數的依據在於生物的肢體行為和相應的腦中樞有較高的關聯,比如人的手指活動最為靈活,因此手指所對應的腦活動神經就更多。
動物們也是一樣,進行復雜的行為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腦神經區域,因為體型大,在控制身體運動、生理執行方面,需要腦子做出更多的努力,因此這類不需要意識控制的自主的過程所佔的比例就增高,反過來的結果是腦力運動佔據的神經就比較少,因此動物們的腦力無法與人類相比。它們犧牲了更多的能量去控制身體的執行,體型龐大如藍鯨,遊動起來慣性很大,軀體平衡等感覺的控制相當重要。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也將重量和腦神經的數量聯絡起來,大型動物都是以細胞為基礎構造的,而真核動物細胞差異不是特別大,主要在於內在的基因,那麼體積大可不就是腦細胞的數量多。但是哈佛一位女博士找到了一條巧妙的辦法,可以更為準確地統計腦細胞的數量。她把腦子溶解在溶劑中,處理後只留下細胞核,在同倍的目鏡下觀察。
結果大出所料,大象、鯨魚的腦神經元細胞核更大,它們靠提升神經元細胞的體積來實現複雜的腦功能,相對而言人類以體積較小的腦袋,容納了世界所有動物中最多的腦細胞,人類腦細胞的密度遠遠高於黑猩猩、海豚等生物,沒有浪費的空間。以相似的方法也可以測定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結果還是人類的腦皮層神經元數量最多,因為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組成了更為複雜的神經元網路,大約1000億的腦細胞,形成了100萬億的腦神經元突觸,大腦的複雜性是人類獲得如此高智商的主要原因。
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喪失了很多,不大的體型意味著所需的營養不是特別多,而腦化指數最高,腦子獲得的供養最豐富,促進了腦子的發育和執行;人類的身軀比例小很多,對比而言小於黑猩猩,它們因為是素食的動物,腸道的容積更大,而人類因為雜食,所以腸胃處於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較小的身軀耗費的能源較少,但也使人類一頓飯吃的東西比較少,不利於生理活動更長時間的維持;直立行走使得人類的運動能力比很多動物差遠了,但是這又有助於人體保留更多的能量供給給人體的高地——大腦。
微生物懵懂無知,大型動物雖然腦子的體積大,但是徒增內耗,理性思維能力遠低於人類,屬於是中看不中用的銀樣鑞槍頭。因為人類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主要是遠期記憶)、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都遠超野生動物,所以人類從自然界學到了很多知識,並且應用於生產實踐,這造就了人類的文明。動物們雖然也會有一些經驗性的行為,可是創造力遠遠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