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是一種古老而又奇特的兩棲動物,在2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就曾繁盛一時。在目前已知的所有兩棲動物中,娃娃魚的體型是最大的,成年個體能長到1米多,體重30多公斤,堪稱“水中巨嬰”。
由於娃娃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東南亞以及香港、臺灣等地被視為名貴的補品,是市場上的“極品尤物”。娃娃魚的面板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不僅可以加工成女性的高檔化妝品,還具有改變人體細胞活性、提高免疫力的藥用價值。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
在國內市場,人工養殖的娃娃魚售價普遍在200~400元/斤左右,有時甚至能達到上千元一斤。在這種暴利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非法捕撈和交易娃娃魚,野生娃娃魚也因此遭到了毀滅性的傷害。
神奇的娃娃魚:國寶大鯢,竟然也會同類相食?我國本土的娃娃魚,其學名為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屬於兩棲綱有尾目。娃娃魚體型龐大,目前已知的最大娃娃魚體重足足有59公斤,體長為1.8米,這幾乎是一個成年人的“體量”了。
大鯢外觀及部點陣圖
《山海經》中對娃娃魚有這樣的記載:“其狀如䱱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這也是“娃娃魚”名稱的由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副憨態可掬、人畜無害的樣子,但娃娃魚卻是山溪生態系統的頂級獵食者,其牙齒細密而又尖銳,咬合力很強,而且一旦咬住獵物就絕不會鬆口。
娃娃魚屬於“晝伏夜出”型動物,白天在陰暗的洞穴中潛伏不動,到了夜間才出來活動覓食。由於視力退化,娃娃魚主要透過嗅覺和觸覺來感知水體的振動,進而捕捉魚蝦、水生昆蟲、青蛙等獵物,有時甚至還會捕食落水的鳥類以及小型的哺乳動物,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野生娃娃魚
國內的研究人員曾對大巴山中的79條娃娃魚進行過食性調查,在其中19只娃娃魚的胃中發現了淡水蟹類,約佔食物總量的23%。研究人員還發現,有5只娃娃魚的胃中還有同類的屍骨殘骸,這有可能是娃娃魚受到飢餓脅迫時所表現出的捕食反應。
對於人類而言,娃娃魚也同樣存在一定危險性,在過去的30年裡,有很多專業的養殖戶曾被娃娃魚咬傷過,這些案例足以表明娃娃魚兇悍的獵食本性。
娃娃魚之災:野生大鯢減少8成,過度捕撈是“罪魁禍首”?在自然環境下,娃娃魚的壽命最高可達到130年,是動物世界的“大壽星”。但這也同時意味著,一旦娃娃魚的繁殖群體被人為捕撈,整個種群的繁殖速度就會明顯下降,並且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有所恢復。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安徽、陝西、湖南等地的野生娃娃魚資源相當豐富,在大多數的溪流山澗中都能看到。但是到了90年代,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撈,娃娃魚的野生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只能在喀斯特地貌的暗河和溶洞中才能發現。在市場的催化作用下,此時的“娃娃魚危機”已經苗頭初現了。
這些被捕獲的娃娃魚,有些被賣到市場上做成了各種“山珍野味”,還有一部分則成了動物園和水族館的觀賞品,承受了本不該有的“牢獄之災”。隨著野生的成年個體越來越少,不法分子又開始盯上了娃娃魚的幼苗,這種“一窩端”式的操作持續了將近70年。
在陝西秦嶺中部,有一個叫“魚洞泉”的地方,據當地人說,這裡的野生娃娃魚數量很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地人就在此扎堆收購娃娃魚,價格從原來的十幾元漲到了後來的1000多元。在暴利的誘惑下,當地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整個“魚穴”被掏空殆盡。
在陝西發現的野生娃娃魚
更令人髮指的是,還曾有人為了捕獲娃娃魚將整箱的農藥倒進黑河,最終導致幾公里河段的魚蝦全部死光,白花花一片全都浮在水面上。與之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不法分子們無所不用其極,野生娃娃魚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
資料顯示,和上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野生娃娃魚的數量減少了80%,這一物種也在1988年被列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娃娃魚更是被定為了“極危”的生存等級。
那麼問題來了,人工養殖能不能拯救野生的娃娃魚呢?拯救一個瀕危物種最好的方式是在棲息地進行原地保護,再有就是人工繁殖。其實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國內就已經有科研機構開始研究娃娃魚的人工繁殖了,最終也如願攻克了這一技術。
研究人員發現一隻131公分長的野生娃娃魚
經過30多年的養殖經驗積累,國內的娃娃魚養殖業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透過養殖娃娃魚發家致富的不在少數。不可否認,娃娃魚的養殖業確實帶動了很多山區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但由於娃娃魚的繁殖週期很長,市面上出現的很多娃娃魚並不是子二代,而是子一代。
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人工馴養的子二代娃娃魚才可以用於商業途徑,而市場上那些似是而非的“子二代”只會讓娃娃魚市場更加混亂,不利於產業的健康發展。
截止到2020年,中國每年人工繁殖的娃娃魚苗種數量已經達到2,600萬條左右,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卻並沒有因此給娃娃魚的生存危機“降級”,主要原因就是:野生的娃娃魚數量目前僅剩下5萬多條,而且每年的數量還在下降。
科研採集的娃娃魚幼體及成體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人工養殖的娃娃魚越來越多,那麼野生娃娃魚為什麼還沒有擺脫危機呢?人工養殖真的有利於野生物種的保護嗎?
事實上,包括娃娃魚在內的很多野生動物消費行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購買者的口腹之慾,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獵奇和虛榮心理——“野味”資源越是稀缺,就越能夠成為炫耀的資本。
對某些消費者而言,養殖動物和野生動物之間並不能畫等號,即便兩者的品質和口味並不存在差別。對野生娃娃魚來說,人工養殖確實減輕了生存危機,但並不是消除。要徹底拯救娃娃魚,首先要治的就是“畸形”的市場和“病態”的心理。
盲目的人為放生,可能會徹底“毀滅”野生娃娃魚國內的專家學者原本以為中國境內只有一種娃娃魚,也就是中國大鯢。但近幾年來的遺傳學研究卻發現,中國大鯢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物種,按照地域至少可以劃分成四川種、陝西種、貴州種、安徽種、廣西種5個不同的類群,而且這種分化早在400萬~1,00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人工養殖也導致中國的娃娃魚正在產生“分化”。據瞭解,國內很多自然保護區都會從外地養殖場購買娃娃魚的幼苗並進行增殖放流,某些保護區的放流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尾。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件大好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工放流的娃娃魚擺脫了地理限制,這些養殖個體會與不同類群的野生種群發生雜交,導致純種娃娃魚的遺傳基因被“汙染”——最終的結果就是,野生的“純種”大鯢逐漸消亡,“雜種”後代越來越多。
人為放流的娃娃魚
從2013~2016年,國內外的聯合科考隊跨越了16個不同的省份對中國大鯢展開了調查,但最終只在4個地點發現了24只野生中華大鯢。這次調查再次表明,純種的野生大鯢已經難覓蹤跡,這個曾經活躍在祖國大江南北的古老物種已經走到了一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對一個物種的分類地位還不完全瞭解時,對人工放流的生態後果沒有考慮充分時,我們的“善舉”就可能會加速這一物種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