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天的娃開心地跟我提起,她做了一件好事。
在騎腳踏車玩耍時,她在路上發現了一條很長的蚯蚓。她知道蚯蚓是益蟲,於是,為了保護這條蚯蚓不被有的小孩故意壓過去,她把蚯蚓拿起來放到路旁邊的泥土地上了。
前幾天,她又很開心地告訴我說,她選擇的“第二課堂”開始了“蚯蚓塔”的專案,結合她即將要在學校分配的菜地裡進行種菜實踐活動。
蚯蚓自然成了我們近期問答的主題。例如:小時候你玩過蚯蚓嗎?你怎麼抓到蚯蚓的?蚯蚓吃什麼?蚯蚓被切成兩截還能再生嗎?
小天小時候自然是抓到過不少蚯蚓,也玩過不少次。畢竟,在80年代,小夥伴們一起玩泥巴也算是一個有趣的事兒。
其中玩的時間最多的遊戲是兩個人在泥巴地裡,用鉛筆刀或頭部尖銳的金屬條畫一個長方形,兩人平分長方形,基於某種公平的原則,開始進行地盤之戰。最終,必然有一方的地盤越來越小,無法支援遊戲為止。
由於這個玩泥巴的遊戲每局時間不定,有時幾分鐘結束,有時可能需要半小時,此期間,可能有隻蚯蚓會偷偷地探個頭,然後被我們發現,倒黴的蚯蚓將難逃一劫。
後來小天才學習到,蚯蚓原來可以再生,最近由於跟娃的問答,我又查了一些資料,分享給大家。
蚯蚓又名地龍,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陸棲無脊椎動物。
蚯蚓挖穴鬆土、分解有機物,在改良土壤、消除公害、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在物質迴圈、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蚯蚓的身體是呈現一節一節的體壁,每節都是一個神經節,除了頭和尾,其他的部分是相同的功能,所以,蚯蚓如果被橫向切開後,由於中胚層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蚯蚓有可能再生。
但是,如果蚯蚓被縱向切開,則必死無疑了。
網上有個段子,蚯蚓媽媽為了打麻將,把自己切成了四段,成功再生。蚯蚓爸爸為了踢足球,把自己切成了11段,卒!
這個段子是有道理的,蚯蚓的再生是有機率失敗的。蚯蚓被切斷後,剩下的體節更長,存活的機率就更大。切除位置距離頭部越近,再生的速度就越快。
一般蚯蚓再生的時間是7天,但是被切除的位置不同,蚯蚓的存活率也是不同的,所以並不能判斷蚯蚓最多能切幾段都能再生。
也就是說,蚯蚓有頭無尾或無頭無尾都可能再生。無頭無尾蚯蚓體段的頭部、尾部也有機率可以再生!
這種情況需要蚯蚓很年輕並且個體健康狀況非常良好,才可能再生,因為無頭無尾蚯蚓體段沒有口腔,無法進食,很容易在再生過程中因為消耗過多能量而死去。
有人會問,一條蚯蚓再生後,變成兩條蚯蚓,它們記憶還一樣嗎?小天認為,環節動物並沒有大腦,只有神經節,所以,蚯蚓應該沒有類似人類一樣的“記憶”。蚯蚓的行為多半是對環境的反射行為,所以,再生後,應該是兩條完全獨立的蚯蚓,它們之間不存在特殊的關係。
據悉,我國研究人員透過研究蚯蚓的基因,發現了一種決定蚯蚓再生能力的重要元素——LINE2轉座原件。
對於生物“再生能力機制”的研究,未來將有助於提高醫學認知,或許,未來人類也有希望再生某些身體創傷。
生物界中還有很多,具有再生能力的動物,例如:渦蟲、海星、壁虎等,其中有種有意思的可再生生物為海蛞蝓(這兩個字讀kuò yú)。
海蛞蝓的頭與身體分離後,有機率再生,依靠再生能力,它可以重新長出身體和心臟。
注意,蚯蚓沒有心臟,身上有多個起類似於心臟作用的動脈弓,所以,蚯蚓被切斷後,各分段還能獨立進行血液迴圈。
問題來了,海蛞蝓只有一個心臟,它被切斷後沒有了心臟,它的大腦如何獲取能量呢?
原來神奇的事是,海蛞蝓可以進行類似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它從其吃掉的藻類身上獲取了這種基因,可以在不吃東西的情況下,生成含有能量的分子,足夠其維持10天左右的時間,在此時間段內,海蛞蝓有機率再生。
因此,海蛞蝓的這種再生能力跟蚯蚓不同,也比目前已知的其他生物再生能力要複雜得多。
小天希望,研究人員們能在未來研究清楚海蛞蝓的這種特殊再生機制,為人類謀福利。
備註:海蛞蝓不是蛞蝓,蛞蝓另一個有名的名字是鼻涕蟲!海蛞蝓又稱海麒麟,是螺類的一種,屬淺海生活的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