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但也僅僅是聽故事而已。現實生活中,這種美好的故事傳說看似很有道理,看似美好,很感人,實際上只是個殘忍而美麗的幻象罷了。
野生動物與人類相遇的機率本來就很低,而人類嬰兒在各方面都與動物幼崽有很大差別。野生動物遇到人類嬰兒,不吃掉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把人類嬰兒養大呢?
即使動物不吃掉嬰兒,想把嬰兒養大,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動物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
人類嬰兒到1歲左右才具備相對清晰的外界感知,10歲開始才具備比較完善的各方面運動能力,而多數動物的壽命都沒有十幾年,怎麼可能養大人類嬰兒呢?
最關鍵的是,人類嬰兒與動物幼崽在出生髮育方面有很大不同。動物幼崽在出生前就已經發育得比較好了,多數動物一出生就能夠站立,走路甚至奔跑,而人類嬰兒需要到一週歲左右才能達到這種水平。
本質上來講,人類嬰兒其實就是“早產兒”!
為什麼這麼說?這得從人類進化過程來講,人類獨特的身體結構和大腦發育註定了這點。
人類直立行走之後,徹底解放了人類的雙手,也讓人類大腦得到突飛猛進的發育。同時,也讓骨盆等結構必須適應直立行走。人體骨盆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與下肢形成關鍵,保證直立行走的穩定性。如此一來,人體所有重量都集中的下肢,這讓人體骨盆結構更加強韌,緊縮,造成的經過就是人體骨產道開口相對較小。
黑猩猩(左),南方古猿(中)和智人(右)的骨盆大小與形狀對比
人類大腦恰恰又非常發達,腦容量很大,但是在分娩的時候,人類大腦也只是具備了維持心跳呼吸等基本功能。但是隻具備基本功能的大腦大小已經與產道直徑差不多,造成了人類分娩相當困難,通常需要一些輔助措施才可以完成,有些時候需要剖腹產。
也就是說,人類嬰兒出生時,其實就是“早產兒”,大腦只具備了維持生命的某些基本功能和一些本能的需求,比如說吃奶,哭泣等,對外界的刺激和資訊接收能力幾乎為零。
按照動物幼崽的標準,人類嬰兒應該到2歲所有出生才合理,但直立行走造成人體骨盆結構的改變不允許那樣!
人類嬰兒剛出生時,只知道吃喝拉撒等本能的需求,甚至沒有任何苦惱,這是因為人類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是很完善。一般情況下,嬰兒需要3個月之後才開始逐漸對周圍世界有認知,嗅覺和觸覺開始變得敏感。而視覺需要等到6個月之後才會有明顯提升。
而跑跳等運動能力需要等到2,3歲左右才具備,3歲的孩子只能進行不協調的跳遠。10歲之後孩子的大腦發育才逐漸成熟,之後才會具備比較完善的運動能力。
多數動物根本活不到十幾歲,壽命都沒這麼長,談何養育人類嬰兒呢?
退一萬步講,即使有動物能養育嬰兒,但也僅僅是養育而已,養大之後的嬰兒基本上也與人類無關了,更像是動物。
人類嬰兒的長大,絕不僅僅是身體一天天長大,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一天是我們的大腦和大腦神經系統。所以說嬰兒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非常重要,這個過程需要豐富的營養,更需要周圍環境的不斷刺激。
尤其是嬰兒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大人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嬰兒會不斷模仿大人們的言語,行為,這不但能刺激嬰兒的語言功能,更能提升嬰兒的智力發育。
如果缺乏相應的環境刺激,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就會發育遲緩,甚至停頓。不但不會產生任何語言功能,連最基本的人類行為也不具備。
人類的身體結構與動物有很大區別,人類嬰兒更不可能從動物身上獲取人類文明社會的相關知識,動物把嬰兒養大,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對地球上的物種進行分類時,人類早就被單獨列出來歸為一檔,不再屬於動物範疇。地球上的物種分為:真菌,細菌,植物,動物和人類!這也說明了人類確實是比較特殊的物種。而如今很多人稱人類為“高階動物”也只是傳統習慣的延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