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今天的知識點開始前,我們先想象一下身邊的例子:

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婚生子,是不是就應該互相照顧對方,照顧家庭?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人類社會里個體的責任。不僅是人類社會,你會發現動物界也是如此:

雄獅和雌獅也是互相分配工作,一人打獵一人哺育;草原上的野馬首領也負擔著抵抗家庭外敵重任,母馬就專心致志吃草生孩子。

從宏觀方面說這就是自然界的“共生”:兩個個體在一起,互相扶持著也互相索取著,暫時先別管誰受益多少,總之目的就是讓種群延續下去。

如果一個丈夫,自己一無是處,要靠自己老婆養著,那我們就稱呼他是“吃軟飯”。這種行為在我們眼裡是遭鄙視的。

但是自然界裡,可還真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動物:它們先天就是靠吃軟飯為生,老婆即使嫌棄它們,也擺脫不了,因為它為了吃軟飯,都長在了老婆身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動物界幹啥啥不行,吃軟飯第一名的:鮟鱇魚!

我們是什麼時候知道的鮟鱇魚?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天最愛看的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現在想起來,裡面的內容真的是又老土又過時。大概七八歲時,就在動物冊裡瞭解到了鮟鱇魚這種魚。

書裡說:它們生活在深海,海底漆黑,鮟鱇魚的腦袋頂上進化出了一個“會發光的”小燈籠,吸引小魚靠近後,就一口把小魚吞掉。

於是這種魚就在我腦子裡深深紮了根。我長大了以後從事了動物研究,以為大家都認識鮟鱇魚是什麼魚。直到有一次吃魚火鍋被同行人問起:

這個鮟鱇魚是什麼魚?咱們要不要吃?

我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好多人不認識它,我突然覺得我有點責任好好跟大家介紹一下這種“深海奇葩”魚。

其實在80、90年代,的確沒多少人知道鮟鱇魚這種東西。第一是因為鮟鱇魚生活在500米以下的深海地區,那時候捕撈和運輸能力都有限,遠離海邊的城市見不到鮟鱇魚很正常。

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時候的海洋生態還是很健康的。好吃的黃花魚和帶魚比比皆是,1992年我國還引進了大菱鮃(商品名:多寶魚)大肆繁殖和銷售,人們自然對鮟鱇魚這種“醜陋”又“不好吃”的魚不感興趣。

後來到了21世紀,捕撈技術提高了,人們也開始追求起了珍奇的食材,所以鮟鱇魚漸漸就來到了餐桌上。其實這在側面也反映出了其他魚類資源的減少——鮟鱇魚其實並不好吃。

於是,因為“矬子裡拔將軍”而登上餐桌的鮟鱇魚,被越來越多人瞭解。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近些年我們總能看到鮟鱇魚總能出現在飯店裡了吧?(不過也多虧了這件事,要不然估計很多人也還不知道這個神奇的生物。)

鮟鱇魚:被稱為燈籠魚的原因

鮟鱇魚生活的深海,光線無法進入,它們的第一根背棘逐漸向前延伸,特化成了一根“魚竿”,末端膨大,我們稱為“擬餌”

擬餌裡的腺細胞分泌光素,在催化酶作用下,與水裡的氧發生緩慢氧化,就產生了“發光”的效果。

我們可以理解為,鮟鱇魚的頭頂長著一個發光的小燈籠,所以它們被稱為“燈籠魚”。鮟鱇魚身體笨重,行動緩慢,而且單獨行動,在茫茫深海想找到點吃的是非常困難的。

藉助這根小燈籠,鮟鱇魚可以吸引海里的小魚,然後趁它們不注意迅速張口:靠著強大的內外壓力差把燈籠附近的小魚吸到自己肚子裡來。

鮟鱇魚有一個能膨大到跟自己體型差不多的胃,能放下跟自己一樣的食物。我想這也是另一種儲存食物的方式了,雖然有個小燈籠在,但畢竟獵物也不是那麼好抓的。抓到一個大的,也夠自己消化上一個月了。

不過冷知識是:這種帶燈籠的鮟鱇魚,其實很多都是雌性。那雄性鮟鱇魚去哪了?答:吃軟飯去了!

吃軟飯的雄性鮟鱇魚:神奇的繁殖寄生現象

鮟鱇魚體型和性別關係很大,雌性鮟鱇魚體長往往是雄性的60倍,體重差距能到50萬倍。比如密棘鮟鱇魚的雌性個體體長能達到1——1.2米,而雄性體長才8-16釐米!

雄性的鮟鱇魚是典型的“軟飯男”,它們身體弱小,沒有自理能力。偏偏鼻孔和眼睛比較發達,靠著鼻孔和眼睛感知雌性鮟鱇魚散發的資訊素,就開始死皮賴臉的軟飯生活。

雄性鮟鱇魚先是咬住雌性的肚子(也可以是別的地方)不松嘴,自己的身體和雌性身體的迴圈系統慢慢結合,類似於我們人類完成了一次“器官移植”。

這時候雄性鮟鱇魚的身體機能和內臟會慢慢消失,徹底變成一個老婆的“寄生物”,甚至只剩下一副生殖器,最終淪為一個無情的繁殖機器。

雄性一輩子都附著在雌性身上,雌性毫無選擇:只能任憑老公吸收自己的營養無可奈何。

這就是動物界僅僅存在於鮟鱇魚身上的神器現象:繁殖寄生!我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為了繁殖,還是為了寄生。

受精成功的雌性鮟鱇魚會把卵產在水裡,這些卵已經孵化,孵化出的雄性鮟鱇魚就會立刻去“找老婆”,要抓緊時間完成寄生:因為晚了的話要麼就餓死了要麼就被天地吃掉了!

這種繁殖寄生現象,其實到了1920年才被冰島的以為漁業學家發現:因為他發現自己捕撈上來的鮟鱇魚竟然還是拖家帶口的!

你看這隻棘頭光棒鮟鱇的背上,就寄生著一隻小小的“雄性”。

雖然以吃軟飯著名,但我們也得宣告:並不是所有鮟鱇魚都是吃軟飯的。世界上有65種鮟鱇,不同種類的繁殖方式也不同。

鮟鱇魚不好吃,但是科研意義非常大。醫學界目前正在破解鮟鱇魚的基因,試圖發現到底為什麼兩個個體共用同一套系統,卻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如果研究成功,這將會是人體器官移植上的重要里程碑。

從這個角度看,吃軟飯為生好像也不是一無是處呢?

27
最新評論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五大最大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