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既是地球之肺,也是人類禁區。這裡,美麗與神秘共存,驚喜與危機同在。
而讓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可能是亞馬遜河流域那些潛伏在暗處的巨蟒、食人魚、鱷魚、電鰻,它們或靠劇毒、或靠利齒、或靠放電稱霸一方!
但你可能沒有留意到,其實在當地,還有這麼一種生物:單憑與眾不同的氣勢,就得以與以上幾種“狠角色”平起平坐!它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捕食幼年鱷魚,甚至能將食人魚當飯吃,絲毫不把它們放在眼裡!
這樣的一個亞馬遜河霸主,便是巨骨舌魚,最早出現於1億年前,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既是南美大陸最大的淡水魚,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體型巨大,可達二到六米,重達一百千克。
探長認為,這樣的一個“活化石”,能夠存活至今,必然與自身強大的防禦能力和攻擊能力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既是“巨骨舌魚”,顧名思義,此魚舌中長出硬骨牙齒。當地的一些土著居民有時會將巨骨舌魚的牙齒曬乾當作銼具使用,由此可見這些牙齒的堅硬程度。藉助它,巨骨舌魚能夠較為容易地撕碎吞食到嘴的獵物。
體型龐大的巨骨舌魚,每天需要進食大量的魚蝦蛙充飢。在獵物不足的情況下,一些處於幼年階段、體型比較小的凱門鱷,如果被巨骨舌魚盯上,可能再無生還的機會。
除此之外,巨骨舌魚的尾巴力大無窮,同時具有用尾排擊獵物的能力,這對獵物無疑造成巨大的打擊!
巨骨舌魚的鱗片和普通魚類的鱗片不同,它們的魚鱗外部是一層“硬礦化”外衣,內部則含有一層膠原蛋白纖維。這身“銅皮鐵骨”,使得巨骨舌魚在受到攻擊時,傷害被大大降低。
不可否認,亞馬遜河流域的食人魚牙齒確實非常鋒利、咬合力也很強,就連巨蟒也懼怕它三分。但如果食人魚想要啃掉巨骨舌魚的這副“堅硬鎧甲”而對其造成傷害,卻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科學家曾經用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鯧的牙齒構造襲擊巨骨舌魚的場景,結果是:食人鯧的牙齒剛穿破一小部分巨骨舌魚鱗片的硬化外衣,牙齒就已經開始逐步崩裂了。
再者說了,即使食人魚能夠完全穿破硬化外衣,內層的膠原蛋白纖維也能夠分散食人魚的牙齒帶來的壓力,使食人魚的咬力無法有限集中在一起對巨骨舌魚造成傷害。
這層具有金屬光澤鱗片相當堅固,有時就連人類的菜刀也砍不動,需要透過鐵錘、棒槌等工具,才能將其敲打下來。
當地的一些土著居民會蒐集巨骨舌魚的鱗片,將其打磨成爪刀,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巨骨舌魚鱗片的堅硬。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種外在條件,巨骨舌魚的內在條件也相當有優勢:由於巨骨舌魚生存在流速緩慢且含氧量較低的水域,為了生存,它進化出了巨大而特殊的氣囊,這種氣囊能夠充當附加呼吸機的角色。因此,巨骨舌魚能夠較為自由地浮到水面進行吸氧,生命力極為頑強。
它的捕食方式和鯨魚相似,當發現獵物時,巨骨舌魚會慢慢靠近,爾後伺機張開大口,進行吞食。極具優勢的的內外條件,讓巨骨舌魚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動物界裡“睥睨一切”,擁有一定的“統治力”,也因此對人類缺少必要的防備,即使在遇到人類時也顯得並不驚慌。
當巨骨舌魚發現岸上的動靜時,它會“好奇地”將頭探出水面“查明”情況。
這種隨著歲月的遷移,而讓巨骨舌魚進化出來的“無所畏懼”的心態和好奇心心理,使得人類捕殺巨骨舌魚“有機可乘”。
當地人利用巨骨舌魚的這種致命弱點,故意駕船在河面上製造動靜,等待巨骨舌魚將頭探出水面後,以“一木棒敲下去”的方式對沒有魚鱗保護的頭部進行襲擊、最後將其捕捉。
人類利用自己創造的工具將巨骨舌魚賴以自我防禦的魚鱗敲下,也只為滿足口腹之慾,一條條連食人魚和鱷魚都不怕的“王者”魚就這樣倒在了鐵錘之下、緋泊之間。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它硬是被無情地敲成了保護動物。
直到20世紀後期,當地才如夢初醒,把其列為瀕危動物,迅速對巨骨舌魚的商業捕撈活動做出了嚴格限制,巨骨舌魚種群數量這才得以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