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南發現最古老肋鱗裂齒魚
▲亞洲肋鱗裂齒魚復原圖 (許勇 供圖)
▲ 亞洲肋鱗裂齒魚完整標本 (徐光輝 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三疊紀海相地層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肋鱗裂齒魚類化石,這是該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因此命名為亞洲肋鱗裂齒魚。年代地層學研究表明亞洲肋鱗裂齒魚距今約2.44億年,比此前在歐洲發現的肋鱗裂齒魚類早二百萬年。
該發現更新了人們對肋鱗裂齒魚科起源的認識和對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的瞭解。研究成果近日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上線上發表。
——中國科學報
2
南方天文臺拍到太陽系42顆較大的小行星
近日,歐洲南方天文臺(ESO)透過甚大望遠鏡(VLT)拍攝到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42顆較大的小行星。這些天體的清晰影象是小行星探索的重要一步,有助於天文學家瞭解太陽系中小行星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目前已經發現總數超過12萬顆的小行星。小行星帶的存在是太陽系初期演化遺留的證據。此前人們對小行星的詳細觀測很少,它們的3D形狀、密度等重要特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主帶中只有3顆大型小行星穀神星、灶神星和魯特西亞星被拍到過非常詳細的影象。
——科技日報
3
生物多樣性“家譜”擴容 杭州桐廬發現低危新記錄種天目臭蛙
▲ 桐廬發現低危新記錄種天目臭蛙。 桐廬宣傳部 供圖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在對縣域全境生物多樣性進行全面調查過程中,於富春江鎮境內的雙源溪發現該縣新記錄種天目臭蛙。
“發現地是在富春江水庫上游一公里左右的雙源溪,目前僅發現一隻天目臭蛙的蹤跡。”浙江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動物專家周佳俊介紹,天目臭蛙一般生活於海拔200至800米、水流平緩、水面開闊、環境陰溼、植被茂盛的丘陵山區地帶。“這說明雙源溪的自然環境符合天目臭蛙的習性,雖然目前僅發現一隻,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新聞網
4
新研究揭示“女怕冷,男怕熱”進化原因
同一間辦公室裡,女性穿著毛衣,而男性吹著空調穿著短袖——這種場景是否似曾相識?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最近,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動物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此提供了一種新的進化論解釋:這種現象並非人類獨有,許多雄性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比雌性更喜歡較低的溫度。
研究人員說:“男性和女性對溫度的感覺不同,這是兩性熱敏系統在進化上的內在差異,除了其他因素外,這與生殖過程和照顧後代有關。”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的《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學》雜誌上。
——科技日報
5
大腦植入物有望治療抑鬱症
一名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女性成功使用了一種激進新療法——將電極植入大腦深處,為期1年。“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Sarah說。她是第一個試用這項新技術的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Katherine Scangos則表示:“這些結果為我們帶來了希望,使急需的、基於生物標誌物的精神疾病治療成為可能。”
目前,這種療法只能用於最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因為它涉及兩次腦部手術,並需要記錄幾天的大腦電訊號,以確定每個人的症狀模式,或“神經生物標記”。更關鍵的是,只要檢測到大腦活動的特定模式,植入物就會在需要時發射刺激,每天幾百次。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醫學》。
——中國科學報
6
機器人也可以“走鋼絲”
《科學—機器人》最新一期封面圖片展示的是一個名叫LEONARDO的機器人。人們知道,鳥類和昆蟲可以輕鬆地在飛行和行走之間切換。多模式運動使這些動物能根據環境選擇最佳的運動方式。但對機器人來說,實現靈活行走或凌空跳躍都很有挑戰性。
近日,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兩足機器人LEONARDO,它能無縫結合腿部運動和凌空跳躍。該機器人具有輕型多關節腿和螺旋槳,二者的同步控制使得它能進行各種平衡動作,例如走鋼絲和玩滑板。
——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