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po主問“外甥欺負我的貓,我打了他,有錯嗎?”。
Po主說,自己養了一隻貓,小外甥來了就要追貓,抓貓,還要拿著鉗子鉗貓的臉。媽媽和姐姐,不管不問。
這樣維持了幾天,小外甥把貓從床上推下去的瞬間,po主爆發了,掄起小外甥打了幾下。
結果,姐姐氣哭了,爸爸也把他罵了一頓,他只能硬著頭皮跟姐姐道歉,但心裡很不服氣。
隔著螢幕,我都能感覺到po主的不忿和怨氣。
但這件事中最核心,也是被這家人集體忽略到的一點是——並沒有人教給這個孩子怎樣正確對待這隻小貓。
舅舅像防賊一樣提防他,外婆和媽媽只是說不要理舅舅的貓。
可對小孩子來說,小動物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越是不讓碰,越想挑戰它。
拽起貓盪鞦韆,拿鉗子扭貓臉,在大人看來是可惡、是壞,於他可能就是好玩,是表達好感的一種方式。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溫和地告訴孩子“不要用鉗子夾貓,它會疼”,並教給他輕輕撫摸小貓表達喜愛。
"你怎麼這麼壞呢“這種評價性的形容詞,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還可能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我們總是習慣給孩子貼標籤,罵他們是熊孩子,卻不曾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
如果舅舅能夠告訴他,怎樣輕輕抱起貓它更舒服,它喜歡玩什麼東西,手把手帶他照顧小貓,這個小孩的行為就不會這麼暴力;
如果媽媽能夠告訴孩子小貓最怕什麼,哪種行為對小貓會造成傷害,這個孩子行為就會收斂很多。
但這家人,要麼逃避,要麼不予制止,孩子做得太出格了,就罵一句,打一頓,並沒有承擔起教育和引導的責任。
這種情況在家庭裡很常見,看到小孩子做錯事情,我們會用訓斥、謾罵,用很多的形容詞來定義他。卻唯獨吝嗇正確的示範和指導,被罵昏頭的孩子壓根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有的時候,真不是孩子太熊,而是他們不懂怎麼去做。
上個月我坐高鐵出差,剛打了個盹就被後面的孩子吵醒了。五六歲的男孩子,戴著耳機看動畫片,腳一晃一晃地踢椅背。
我扭頭看了一眼孩子,還沒說話,就被他媽媽捕捉到了我的“怨氣”。
孩子媽媽趕緊對我說了聲“對不起”,然後摘下男孩的耳機說“你踢椅背,吵到阿姨了,要給阿姨道歉。”
小男孩對我說了對不起後,腳也從椅背上拿下去了。
我又聽到這個媽媽對男孩說“在高鐵上,腳不要踢椅背,不要來回調整自己的座椅,會影響到別人休息”。
整個過程平和友善,同樣作為媽媽,對這個媽媽我是真真佩服的。
很多時候,一句簡單,有效的指令,比一百句否認、批評都好使。
但我也知道,小男孩都這麼平和、快速地接受媽媽的教育,平日裡媽媽一定沒少下功夫。
就拿最簡單的“耳機“來說,高鐵上看動畫片的小孩子比比皆是,能做到主動給孩子戴上耳機的,少之又少。
而這個男孩,卻能戴著耳機,安靜地看動畫片,已經很難得。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好習慣的養成也非一日之功。
只有爸爸媽媽耐心地重複、溫柔地堅持,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方式。
其次,我們討厭的熊孩子行為,大多是禮儀、規則上的,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最缺失的。
急著給孩子灌輸知識類的東西,基礎的規則卻寄希望於“樹大自然直”。所以很多小孩,都像小動物一樣,基於本性行動,不知規則為何物。
其實,禮儀培養、規則教育越早越好,這是和文化知識同等重要的內容,貫穿孩子一生。
高鐵上,小孩子外放看動畫片,父母應該做的,是給他一個耳機,讓他學會愉悅自己的同時不打擾別人。
去餐廳吃飯,告訴小朋友餐廳的規則,吃飯時的基礎禮儀,洗手時的禮儀,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
陪小動物玩的時候,要溫柔一些,不要讓動物吃它不愛的東西,不要用尖銳的東西傷害動物,不要故意嚇動物。
去圖書館,告訴孩子不要大聲喧譁,將書物歸原處,看書的時候小心呵護,不要損壞書籍。
這些規則,我們成年人習以為常,孩子卻一無所知,更需要家長親自示範手把手引導。
六一第一次去圖書館,搬了一堆繪本到桌子上看。臨走的時候,我帶著他抱著一堆書,一本本地找位置,讓他自己放回去。
堅持了兩三次,他已經學會了物歸原處,為了節省自己體力和精力,也學會了看一本就歸還,再取另一本。
而如果我一開始,就拿“你真沒素質”、“搬那麼多看得完嗎”之類的話指責他,既破壞了他的愉悅感,也不能幫他學會遵守圖書館的規則。
對小孩子來說,不貼標籤,少用抽象的形容詞,直接給出清晰可操作的指令,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關於“兒童教養”,很多很多人都說,日本的熊孩子比國內少很多,非常安靜,在公共場合也不大聲喧譁。
之所以這樣,看一下他們的幼兒教育書籍就懂了。市面上兒童禮儀類的書,很多都出於日本。
拿我手上這套《兒童教養》來說,從四個方面來教給孩子生活中基本的禮儀規則細到我們成人都會產生“受教”的感覺。
比如,吃飯時筷子要橫向擺放,不要把腿伸到桌外。
在遊樂園玩,要學會排隊;和朋友一起玩,不要老是自作主張,要尊重朋友的選擇。
我們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它都會一一拿出,給孩子最細緻的示範。
六一以前坐在車上,總是不習慣坐安全座椅,老是趴在爸爸身上分享一天的新鮮事兒。
帶他反覆讀了一些乘坐交通工具的規則,堅持強化後,現在不僅自己學會遵守規則,還會提醒我們要繫好安全帶,不要打電話。
家有“熊孩子”,先別急著發飆、指責,先想一想,你真的教過他嗎?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他們只是不懂該如何去做,也更需要家長、環境的引導和培養。
只要家長有耐心,方法得當,一定會教育出善良、友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