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牡丹鸚鵡(Aqapollis)姿色美麗,羽毛豔麗,易馴養繁殖,所以被鳥類愛好者所歡迎。這種大自然不僅可以觀賞,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有136種牡丹鳥,目前已經在我國飼養的也有10多種,其中由日本培育的藍黑頭牡丹鸚鵡是在非洲熱帶的熱帶叢林中發現的。鸚鵡的繁殖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鸚鵡繁殖的難度來源於對其不甚瞭解,一起來看看寵物研究專家對鸚鵡繁殖總結的結果吧。

牡丹鸚鵡繁殖特性

他們的繁殖,在我國的馴養條件下,一年四季都可繁殖,這與我們常常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和充足的食物有關。卵白色不產生斑點和斑紋,這與營築巢的目的有關。

在研究窩卵數的時候,他注意到,這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繁殖初期的鳥類,由於缺乏足夠的營養,不容易產出幾枚卵來,二是,由於初參加繁殖的鳥兒由於缺乏足夠的營養,無法產下很多卵來。另一方面是當將孵化中的卵取出後,親鳥在短期內再次產卵。窩卵重是雌性鳥的32.78%,單卵重相當於體重的5.96%,與其它鳥窩卵重對鳥體重的百分率比較,高於蒼鷺(Ardea)。它的繁殖力相對於其他鳥群有稍遜一籌,僅為25.8%,稍遜於白尾(Grcuscyaneus)的34.5%,以及其它鳥類的21.1%。從鳥的卵中的卵黃中,19.7是卵黃,而藍黑頭鸚鵡的卵黃佔卵的19.2,證明它是晚成鳥。

從卵的失重情況看,在孵化前期,中期,日均失重率為0.6165。日均失重率是09832%,也就是說,後期失重率大於中期失重率。這主要是由於受熱和卵細胞代謝所消耗的水分,以及卵在孵化的早中期和後期所消耗的水分,導致卵在孵化期間失重,而在卵在孵化的早中期和後期,這幾種情況都是有的,其中有的在前期消耗得少,後期消耗得多。

雛鳥的生長特性

鸚鵡的生長規律是雛鳥在31日齡前的體重增長呈“S”型,在這個年齡段達到雛鳥體重的最大值(47.557+1079g),而成鳥體重是雛鳥體重的81.88%。34日齡以上的日齡下降得較快,平均每天下降了0.498q。43天以後,體重基本穩定在43q左右。這主要是因為雛鳥的活動量增加了,消耗體力太多。小的已能夠越牆活動,雛鳥也可以離開籠子到籠外活動,但它們卻不能吃食,體重很快便降至最少。

大約在這個時候,它們開始了採食活動,使消耗的能量及時補充,因而到了43天后體重就基本穩定下來了。長此以往,其長勢已趨於完全停止,而且體重也減少。而它們的體長、尾長、翅長、嘴峰則始終在增長。增長比例最大的是體重,31日齡體重是初生體重的17.41倍。增長率最小的是墨西哥號,為2.69倍。其次是大幅增長。

雛鳥的恆溫發育能力

鳥類恆溫能力的發育過程是由內因(代謝產熱)和外因(羽毛覆蓋隔音)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化學調節,物理調節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藍黑鸚鵡鸚鵡雛鳥恆星能力發育開始於其快速發育期的結束,可能與小翼羽、小翅羽、飛羽以及飛羽的針狀羽鞘的伸展有一定的關係。兩側胸腹部的正羽多合攏,表羽相對完整。體表被羽在36歲左右已經完全成熟,完全膨脹了。由此可見,其恆溫機制的建立遲於體羽的發育,表明羽毛的覆蓋在體溫調節機制中起輔助作用。

這與錢國楨等認為羽毛是伴隨著恆溫機制建立而出現卻遲於恆溫機制建立的觀點不同。雛鳥的體溫升高的時間要因巢的種類而異。這種鸚鵡的幼雛有較長的變溫期,可能是因為它們築樹洞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Sin·23(2):212~218.[錢國楨,王培潮 1977鳥類恆溫機制建立的初步觀察動物學報23(2):212~218.1

Wang.Z.N.1998 Agapornis·Beijing:China Agricult ural Press,1~57[王增年 1998 牡丹鸚鵡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57.1 WenZ.Z·andR.Y.Sun 1993The breedingqro wt h and deveopment of ho meot her my in cattle eqret(Bubulcus

39(3)263~271[文禎中,孫儒泳1993牛的繁、生長和恆溫能力發育的研究,動物學報39(3),263~271

7
最新評論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多家鸚鵡繁殖場總結:鸚鵡的繁殖方法!比較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