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努比:花生大電影》作者 | 林立晴審校 | 酷炫腦主創美工 | 雪今金編輯 | 小注常常很羨慕那些在人際關係中能夠“保持高傲”的人,他們的字典裡沒有下意識的討好、沒有不敢提出拒絕的“小心翼翼”。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放鬆而恣意人生?1.大家眼裡的“老好人”,往往有顆敏感的心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ta 看起來脾氣很好,從來不和別人發生衝突,不管你跟ta 提什麼要求,哪怕 ta 很不樂意,也會勉強著點頭說好。但 ta 真的如此包容,對什麼事情都坦然接受嗎?其實也不是,更多時候 ta 只是在委屈自己。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的女主角大島凪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男朋友喜歡長直髮,她就費盡心機把自己的一頭蓬鬆自然捲打理成他喜歡的樣子;
在公司裡面,因為怕同事們對她有不好的評價,怕被討厭,所以她特別懂得察言觀色,經常是同事的一個眼神,她就忙不迭地道歉,然後主動背鍋。怕失業,她就特地表現得很積極,扛下一堆本不屬於自己份內的工作,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這一切換來什麼結果呢?她被男友當眾羞辱,說她是“小氣的女人”;在同事眼裡,她就是一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人。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大島凪要這樣卑微?她這樣一個與人為善的好姑娘,為什麼總要看別人的臉色過活呢?其實,可能大島凪自己也沒意識到,她被自己敏感的內心所操控。普通人雖然也會擔心別人是否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想盡力留下好印象,但不會用委曲求全的方式去換取別人的好評。畢竟我們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即便被某些人所討厭,也並非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大島凪可不這樣想。她很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更害怕被別人討厭,也因此,她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想法,努力在他人面前扮演著好人形象。
但這種努力,既無法讓她換來尊重和認可,也無法填充她內心的不安全感黑洞。2.安全感到底來自哪裡?在人際關係裡總是敏感多疑,忍不住討好他人,本質上都是不安全感在作祟。那什麼是安全感?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高一級的需求。安全感來自於安全需求,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外在的環境不夠安全,或者如大島凪一樣,在關係中過度關注他人的看法,擔心自己不被認可,關係無法如自己預期發展,就會表現為安全感缺失。人在低安全感的情況下,很難和他人建立平等、穩定的關係。曾經見過一個女生,外在雖然表現得很豪放,但是一旦和她走近,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表現得小心翼翼。她最常說的話是:怎麼啦?我是不是說錯話了?你是不是討厭我了?有時候因為工作忙拒絕了她的邀約,她就會表現得很受傷,還得跟她反覆強調,不是因為不想見面才拒絕。這樣的相處,總讓人覺得很累,久而久之就想疏遠她。也因此,她身邊總是很少朋友。但這也形成了一個怪圈:大家越是不願意走近她,她越是會在關係裡表現得敏感多疑,導致更多的人遠離她。如果你問,那要怎麼才能提升安全感,在關係裡能夠坦然相處,而不是總患得患失呢?其實,一切都只和我們內在有關。它不是你賺了更多的錢,變得更優秀更漂亮,或者完成了一項多麼難的目標就能填補的。想要擁有穩穩的安全感,活在平和、自信的狀態裡,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真實的安全感水平,以及為何它會是處於這樣的狀態,知道了根源才能找到方法去提升。但有些人會把自己偽裝起來,假裝自己內心很強大,很有安全感,但實際上,在生活的細節裡,她的不安全感時不時就會發作,把 ta 推向不安、焦慮的狀態裡。比如有的人嘴上說著“我很相信你”,好像對一切都很放心,但實際上他內心卻總在猜測別人會不會做出不利於自己的事。為什麼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 我們仍然會感到不安全?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是在非常安全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感覺焦慮和恐懼。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幼年時,從養育者那裡得到“無論當下多麼艱難,但最終情況不僅會好轉起來,還會朝著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的信念,這種希望和信念從未被灌輸過。由此,我們幼年時並未在關係中獲得安全感,成年後,當我們身處人際關係時,不自覺地擔憂周圍人的批評,恐懼他人的看法,變成我們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感到安全感意味著在人際中要有信心,要放棄自我懷疑。這意味著每天早晨醒來,深知自己是活在安全的空間中並且擁有安全感帶來的穩穩幸福。擁有安全感是心理治療或者是任何其它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手段的最終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