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週前,美國財政部官網又更新了一份制裁名單,14人,全都是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理由是“涉及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的名字赫然在列。

美國財政部官網截圖

按照美國的說法,一旦被列入制裁名單,就意味著丁仲禮的直系親屬不得進入美國,他本人在美國境內也不能擁有任何資產,並且禁止美國公司和個人與他接觸。

但這種制裁手段,在丁仲禮面前,顯然不能構成什麼“威脅”。

畢竟,早在11年前質疑全球減排方案合理性時,丁仲禮就見過了“大風大浪”。

吵偏了的“氣候門”

2009年11月,一場“氣候門”讓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溫室效應”和“碳排放”之間的關係。

當時,一名電腦駭客竊取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電子郵件伺服器,從裡面找到了過去十幾年裡氣象專家們私下交流的郵件。

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原本應該嚴謹的學術探討卻充斥著“欺騙”——在這些公開的郵件中,他們甚至篡改對自己研究不利的資料,以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起到的巨大作用。

換句話說,人類活動影響氣候的這種說法,可能根本就是謊言和欺騙。

這個情況對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來說,非常敏感。

誰都知道,氣候大會的召開本來是為了探討出一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減排方案。要減排,必然意味著一些國家要做出讓步。

讓多少?怎麼讓?誰來讓?在2009年的前五次談判中,有關“責任共擔”的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間始終沒達成共識。哥本哈根,就是那一年世界各國給彼此的最後一次機會。

這次的“氣候門”事件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有心之人故意為之,想借此擾亂氣候大會的談判結果,真的不好說。

就在英國的獨立調查員開始對事件展開調查的時候,中國的丁仲禮,卻用一篇論文證明:想在氣候大會上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到更多公平,遠不用搞出一個“氣候門”這麼麻煩。更何況,他們的招數只是隔靴搔癢,根本沒踩到點子上。

丁仲禮

當時,為了合理分配各國的“排放權”,國際上一共拿出了7種方案。5個是減排方案,2個是排放空間分配方案。

科學家嘛,凡事比較講究“有理有據”。在面對這7個方案時,丁仲禮的第一反應是:用資料說話。

歸根結底,各國要“吵”的無非是公正性和公平性。丁仲禮的評估方式非常直接:首先,對方案提出的相關引數做資料模擬,從模擬結果裡分析方案是不是公正。其次,就是在做模擬的過程中,盯住該方案的“人均排放權”,看看它究竟公不公平。

可當所有資料都被列出來,即便心裡早有準備,丁仲禮都不免一驚:這7個方案都是按照碳排放總量計算的,而它們居然都無一例外地,把更多的排放權和人均排放量給了發達國家。

這意味著,如果其中任一方案透過,單用碳排放權,發達國家就能把發展中國家“吃得死死的”。

比如中國,從碳排放總量上看,目前是世界第一,但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遠低於美國。按照這7種方案,中國所能獲得的碳排放權不會超過20年。

也就是說,最遲從2026年開始,中國就要從其他國家購買碳排放權了。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將面臨這樣的問題。

丁仲禮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噸碳排放權按30美元計算,那麼在這樣的設計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至少會造成10億美元的損失。

這簡直就像一個陷阱,專門等著發展中國家落入他們的團套:想要發展,就得拿錢;不想花錢,就別想發展。反觀那些發達國家,只需要做出小部分讓步,就可以享受全球碳排放減少的“紅利”。

丁仲禮堅持認為,碳排放應該按照人均排放量來計算,這樣才能體現方案的嚴謹和公平。

爭議之下

丁仲禮怎麼都沒想到,原本他只是想從科學的角度為發展中國家“爭”一個公平,卻讓自己捲入了爭議中心。

當時,國際上有兩種質疑的聲音始終圍繞著他。

一種是: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呼籲用人均排放量來計算,是不是詭辯?

另一種是:作為一個科學家,在論文中明確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傾向,是不是不合適?

這樣的問題,丁仲禮覺得沒什麼不好回答的。

在他心裡,探討碳排放權其實也是在探討發展權和基本人權。既然這樣,那為什麼同樣是一個人,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他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箇中國科學家。在自己的專業方向為國家做一點事,有什麼不合適的呢?

此次被列入美國封殺名單後,有網友表示:“美國用封殺告訴國人,誰才是中國的脊樑和骨幹。”

丁仲禮,就是那個脊樑。

26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特朗普下臺將逃往俄羅斯?俄媒:後路不止一條,特朗普已有言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