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一度成為網路流行用語,被用來形容一件物品的獨特價值,後來被直接簡稱為高大上。還有兩個新興的熱詞——高富帥、白富美,成了人們在擇偶時的首選。從高大上到白富美,這些新興詞彙的迅速普及,背後折射的是當下人對生活的追求,即只注重表象。
可是這種價值觀導致的是人們對在外的過分關注,忽略了內心的豐盈。先敬羅衣後敬人,這句俗語反而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其實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現代人越來越在意外在的行頭,開的是不是豪車、住的是不是別墅、穿的是不是名牌等等。好像只要集奢華於一身,就能彰顯自己不同的社會地位。
然而事實且恰恰相反,往往真正有內涵和品位的人,注重從不是這些。香港知名的知識分子、傳媒人梁文道一語中的概括為,遍地的奢華與奇缺的教養。
從稀有化到大眾化的奢華不得不說,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錢包的的確確是鼓起來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和審美眼光也隨之提升了不少。所以大大小小的奢侈品店和名品店在各個城市都很常見,以前只是在電視上才能見到的限量版,也成了國人能企及的東西。
就連筆者一個消費不起奢侈品,並且也不認同高消費價值觀的人,都迫於無奈的跟隨著一些人認識了很多標識。換句話來說了,消費奢侈品或者能認識奢侈品的名字,似乎就是一個談資。
筆者結婚旅行的地方有免稅店,愛人答應給他的同事帶一些東西,多數都是女同事的化妝品。於是就跟隨酒店免費接送車去了免稅店,一進去,筆者瞬間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每個店門口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沒有人用現金,直接刷卡,少則一兩千,多則好幾萬!筆者也只能感慨,中國的有錢人還是多!
愛人的同事給他發的都是中文名字,但免稅店裡的商鋪都是大牌本來的名字,對大牌一無所知的愛人,只能向我投來求助的目光。
LANCOME就是蘭蔻、ESTEE LAUDER就是雅詩蘭黛、CHANEL就是香奈兒……就在我給愛人“上課”時,旁邊幾個不認識的姑娘也湊上來聽,順便還問了幾個其他品牌。
筆者不禁在想,既然連品牌都不清楚,說明她們平時很少接觸這些東西,也就說她們的消費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可她們並沒少買。大概她們大多數也是想筆者的愛人一樣,多為代買。
一趟免費店筆者和愛人什麼都沒買,倒是給別人帶了很多。其實免稅店也只是奢華的一角,現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豪車、奢侈品店林立的商場。筆者單位人均不到4000元的月工資,但卻有人帶著江詩丹頓的手錶,有人提著LV的包,有人穿著BURBERRY的衣服。
奢華遍地的現象,背後是現代人價值取向的變化和思想內涵的改變。彷彿沒有幾件奢侈品,就矮人一等一樣,各種各樣的炫富手段也是層出不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錢的多少成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甚至有了笑貧不笑娼的意味。
奢華不等於教養相比於奢侈的簡單明瞭,教養就顯得有些含蓄而不好表述,那筆者就舉個例子吧。筆者單位有這樣一個90年的姑娘,大學本科畢業,長相甜美,個子高挑,出身也不錯,穿著打扮時尚,還是穩定的事業編制。按理說這樣的姑娘應該是很搶手的,但她至今仍未婚。筆者剛到這個單位不久,也很好奇為什麼這樣。
後來的兩個細節讓筆者恍然大悟。她同科室有個60年代的同事,因為老實本分,並沒有混上個一官半職,單位的年輕人一般都稱呼他唐師。但這個姑娘不,她的稱呼是老唐,僅僅一個稱呼就讓人感覺這個姑娘似乎不太禮貌。
後來筆者也曾留意過她幾次,無論到誰的辦公室,都是直接推門而入,並且徑直走到沙發上,靠背而坐,翹起二郎腿。如此種種的細節太多了,筆者也就再不關注這個人了,她的言行舉止就是典型的缺乏教養。在筆者看來有教養是最高的讚譽,而缺乏教養則是最嚴厲的批評。
奢華不是教養,奢華更不是品位,奢華也從來都不是上層人士的標配。上海假名媛拼團事件折射的就是現在社會上一個可笑的價值取向。好像只要奢侈品加身,出入高階會所,就能標榜出自己的價值一樣。
這件事之所以在網路上引起轟動,還在於事件本身戳破了很多假貴族的身份,也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原來穿戴奢侈的人,也有骯髒的思想和不為人知的目的。
奢華的外在易得,有教養的內心難得,並不是所有人都只注重光鮮亮麗的外表,所以也有人感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奢華與教養的背後有這樣一則扎心的笑話,一位女士到奢侈品店去投訴,因為她花巨資買的衣服洗了一次就不能穿了,而店員的解釋是,我們的衣服都是一次性的!奢侈品有它的品牌內涵和消費定位,並且永遠不會為了大眾的審美和價值觀而改變。
現在很多奢侈品加身的人,真正的消費水平還遠沒有達到消費奢侈品的地步。他們之所以願意消費,只不過是想透過奢侈品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然而再貴的衣服和包,也掩蓋不了一張口就是髒話連篇的教養。
奢侈品廣告的主角的形象不是名媛就是紳士,好像只有奢侈品才能配得上他們的形象、氣質和地位。但在受眾的理解中,卻往往是擁有奢侈品就是名媛或者紳士,所以他們才會不惜斥巨資購買這些原本與自己定沒有太大關係的東西。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說,當下的很多的國人都告別了最基本的需求層次,向著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邁進,所以很多人都希望獲得認同、獲得關注。可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絕不僅僅是一身華麗的外表,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
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人還是要保持本心的純真,不盲目的追風,更不迷失在他人的眼光中。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有句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與現代人遍地奢華而教養奇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其感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倒不如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充實自己的靈魂,增加自己的閱歷,“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小結:要麼去閱讀,要麼去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越來越多的人像梁文道一樣,認識到了遍地的奢華與奇缺的教養現象之後,開始反思了。
中國這幾年經濟發展的太快了,國人的腳步也太快了,以致於教養沒有跟上經濟的步伐,教養掉隊了。讓我們停下匆忙的步履,去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給教養一些時間,它終究會追上來。因為奢華的外表是短暫的假象,融入骨血的教養才是永恆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