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
——世界著名華人企業家李嘉誠
承諾是一種比環境還珍貴的東西,聰明的人沒有一個不看重它。著名喜劇女演員切爾西·漢德勒在領英的首頁上寫道:“我認為成功的真諦就是信守承諾,讓別人能夠信任你。”身為企業管理者,唯有信守承諾,才能帶領企業走得更遠。
聰明的人能嗅出虛偽的成分,所以出言要謹慎,將時間花在你所說的重要的事情上。企業文化都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而一旦定型,就很難改變。曾連續15年蟬聯世界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在當年經營企業時,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歐洲批發商來到長江公司看塑膠花樣品,並對樣品讚不絕口:“比義大利產品的質量還好。我在香港跑了幾家,就數你們的款式齊全,質優價廉!”
在參觀了長江公司的生產車間,發現如此簡陋的工廠能夠生產出這麼漂亮的塑膠花後,批發商深感驚喜,當即決定訂購長江公司的塑膠花,並且是大量訂購。只不過李嘉誠當時的長江公司的生產規模滿足不了大批次的訂貨,於是批發商主動提出先付定金,但要求李嘉誠找個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可是找誰擔保?李嘉誠找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和銀行,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他擔保。面對如此良機,李嘉誠不想放棄,又苦於沒有辦法,只好坦誠地向批發商說明情況:“很遺憾,我找不到擔保人!”批發商對李嘉誠說:“你很坦誠,你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
李嘉誠憑藉良好的信用贏得了一次發展良機,並取得了事業上的一大輝煌。這件事讓李嘉誠意識到,信用是不可以用金錢估量的,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法寶。他說:“一時的損失將來還是可以賺回來的,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講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李嘉誠表示,有些生意,給多少錢都不賺,因為已經知道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他都不會做。這是李嘉誠做生意的原則,更是他做人的準則。
那麼,身為企業管理者,在信守承諾上應該怎麼做?
越是小的約定、小的承諾越要兌現“過幾天我請你吃飯!”“有需要你儘管找我,我肯定幫忙!”“下個月就給你漲工資!”這些小小的約定說出來是那麼隨意,聽起來是那麼輕飄飄,再仔細琢磨一下,其意思含混不清,很多人隨口說出這些話,轉過身去就忘掉了,根本想不起來兌現。他們認為,反正我沒有說明時間,即使不兌現也不算不講信用。
殊不知,越是不知不覺間許下的諾言,越是含混不清的小約定,越要去兌現。當你兌現了小小的約定後,會讓對方感到欣喜:“原來你不是一句客套話,而是很有誠意的。”這樣無疑會增進別人對你的信任感。反之,如果你不重視小約定,不去兌現,雖然別人嘴上不會說你什麼,但在心裡卻給你貼上了“不守信用”“虛情假意”的標籤。
微軟公司創始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就因沒有及時兌現一個小小的承諾而遭到批評和質疑。事情是這樣的:
當天下午,比爾·蓋茨的演講受到了觀眾的熱捧,大家積極地向他提問,希望得到他極富遠見的建議。結果,比爾·蓋茨忘記了時間,他的整個思緒都沉醉在演講會上。
也許有人覺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連小事都不認真對待的人,又能幹出什麼樣的大事?信譽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於點點滴滴的積累,越是小約定、小承諾,越要積極兌現。重視兌現小約定、小承諾,更能幫你建立個人信用。
像修煉生命一樣修煉產品質量個人要講誠信,企業也要講誠信,企業要做到信守承諾,關鍵在於企業高管重視信譽。比如重視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說到就要做到,絕不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坑害消費者。在這方面、格力電器公司就做得非常好。
1995年格力董事長朱江洪在義大利考察時,遇到一位客戶抱怨格力空調的噪聲大,要退機。拆開空調外殼一看,發現噪聲大的原因是裡面有一小塊海綿沒有貼好。儘管這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卻讓朱江洪感到猶如奇恥大辱。
當時格力空調供不應求,銷量十分火爆,但朱江洪卻下令全面整頓質量。這次“海綿事件”使格力人萌發了“狠抓質量,打造精品”的理念,從此,格力人開始像修煉生命一樣修煉產品質量。
為了確保格力電器所用的零部件都是最優質的,格力建立起行業內獨一無二的零部件篩選分廠,每一個零配件都要經過濾篩選,哪怕一個小小的電容。格力還成立了“質量憲兵隊”,朱江洪親自擔任憲兵隊隊長,專門督察生產各環節的質量問題。“要讓消費者覺得買格力的產品就是買放心、買舒心。交到消費者手裡的產品一定是百分之百放心的產品,我們絕不能把消費者當實驗品!”這是朱江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格力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有一家美國企業一次性訂購了4萬臺的格力空調,結果發現只有4臺空調有問題,即萬分之一的維修率。憑著堅實的質量保證,格力破天荒地提出“整機六年免費包修”,這令同行許多空調公司驚歎不已,也讓格力空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
一旦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寧可毀掉,也不賣掉像修煉生命一樣修煉產品質量,嚴抓產品各環節的質量問題,這是過程控制。過程控制再好,也不能確保產品質量百分之百滿意。如果產品生產出來,發現質量問題時,企業該怎樣處理有問題的產品?是若無其事地以次充好,賣給消費者?還是折價出售?或是用其他辦法處理掉?對於這個問題,張瑞敏的回答是“砸掉!”,儘管這個做法有些極端,但卻讓品質概念深入人心。
青島海爾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一位顧客來到海爾公司要買冰箱,結果挑來挑去,發現很多冰箱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了一臺。顧客走後,張瑞敏派人將庫房裡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有76臺冰箱存在質量缺陷。張瑞敏把員工叫到一起,問大家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表示,缺陷不影響使用,便宜點賣掉算了。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他當即宣佈,將這些冰箱全部砸掉,誰幹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砸了第一錘。看著自己生產的冰箱被自己砸掉,很多職工都忍不住流淚。這次事件讓質量概念深入職工的心,從此,海爾產品的質量有了保證。
張瑞敏說:“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使用者的承認。企業對使用者真誠到永遠,才有使用者、社會對企業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對於有缺陷的產品,張瑞敏選擇毫不妥協、大錘一掄,寧可毀掉,也不賣掉。
當然,對於有缺陷的產品,沒必要非將其毀掉,企業還可以透過產品維修,將缺陷消除,讓產品以優質的姿態走向市場。在無法維修,無法消除缺陷的情況下,再砸掉產品也不遲。這樣至少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資源的損失,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