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萬眾矚目“打水漂”

嫦娥五號在億萬人的矚目中返回地球,在落地之前,它會在大氣層打個“水漂”。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航天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彈道

有好事者說,這是在驗證“錢學森彈道”,為以後的軍事鬥爭作技術準備;還有人說這是嫦娥五號做高空機動,防止有國家攔截我們從月球帶回的寶貝。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打水漂”是嫦娥五號從月球返回時要驗證的一項的基本技能,以後會經常用,並且這項技能也不是嫦娥第一個用,當初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就是碰巧打著水漂回到地球的

阿波羅11號返回軌跡模擬圖

為什麼不直接降落?

你可能注意到了,嫦娥五號去月球的時候,它的著陸器是直接降落在月面上的,不需要“打水漂”,也沒法打,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另一個原因是,當嫦娥到達月球軌道時,它的速度已經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里/秒,超過這個速度飛船就飛走了。

但當嫦娥從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樣,在地球的強大引力下嫦娥會一路加速,在到達地球時它的速度會接近11.2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以這個速度闖入大氣層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如果是載人飛船,大機率船毀人亡。

返回角度不對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面100公里的高空儘管空氣極其稀薄,但對於高速飛行的航天器來說它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了。

空氣對於航天器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阻力,你的速度越快,空氣阻力就越大,減速越快過載就越大;二是與空氣摩擦會產生熱,同樣也是速度越快發熱量越大。空氣阻力、發熱量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關係,所以我們一方面需要把速度降下來,同時避免船被燒燬,人還得活下來。

神舟十號返回,王亞平出艙

如何才能做到安全地減速呢?

有人說用火箭反推呀,這是個好主意,到達月球時就有個“剎車”動作,又叫近月制動。但問題是回地球時速度太快,剎車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無論是嫦娥五號還是之前的阿波羅飛船,它都沒有空間攜帶幾百上千噸燃料和強大的發動機,它還是需要依靠大氣層來減速。

科學家將飛船返回艙的底部做成一個圓球面的盾,上半部分向內收攏成為錐體或者鐘的形狀。底面是一種複雜的防熱結構,同時覆蓋了燒蝕材料。這些燒蝕材料在受熱時會燃燒,同時將熱量散發到空氣中。

阿波羅11號返回模擬圖

阿波羅的好“運氣”

在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前,美國先是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阿波羅4號和6號無人飛船高速返回模擬最壞的情況。其中阿波羅4號計劃用長而且平直的彈道,這樣不利於散熱但比較平穩;6號則以一個比較陡的角度衝入大氣層,它記錄的過載超過了宇航員承受的極限。結果是阿波羅4號在大氣層中產生了一次“彈跳”,最後變成了“二次進入”。

“二次進入”並不是美國人的發明,早在1963年11月,英國的兩個科學家L.F. Crabtree和D.H. Peckham就提出用這種辦法使航天器減速並且達到散熱的效果,同時宇航員也能承受其過載。

透過調整下降攻角完成大氣層彈跳

從NASA後來公開的阿波羅飛行計劃資料看,阿波羅4號的打水漂並非有意為之,並且阿波羅11號同樣在大氣層“Duang”那麼一下也有運氣的成分(它的飛行計劃裡也只有一個過載峰值)。

阿波羅飛行計劃中沒有兩次過載,因此沒有設計彈跳

阿波羅11號著陸前,預定著陸區天氣不好,休斯頓臨時決定改變返回艙的下降攻角,讓它落到更遠一些的備降著陸區。結果宇航員出艙後告訴他們過載沒預想的大,感覺良好。儘管1968年NASA將這種降落方法描述為“大氣層中的跳躍”,但後來阿波羅飛船的飛行表明這只是個“意外”,因為除阿波羅17號有記錄到兩次加速度“波峰”外,其它飛船返回時並沒有試圖再主動“打水漂”。

阿波羅4號下降軌跡以及記錄的過載資料

NASA知道“打水漂”可以完美地解決減速與過載的矛盾,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去做呢?因為運氣只可能有一次,航天飛行是一門科學,你沒辦法次次去賭運氣,並且阿波羅11號的運氣實在是太多了,天知道下一次會怎麼樣?

阿波羅11號有太多的“好運氣”

為什麼嫦娥五號要做?

嫦娥五號返回器結構很簡單,它的使命很單一,就是攜帶月壤返回地球。這東西是摔不壞的,也不怕什麼過載,只要把防熱做到位直接返回就好了,為什麼中國科學家要“自找麻煩”選擇“打水漂”呢?

答案只有一個:嫦娥除了要將月壤帶回,還要驗證載人登月的整個過程,包括安全返回技術。

美國是首個將“打水漂”付諸實踐的國家,但直到2011年NASA才有人將其定義為“二次進入”,認為這是載人登月飛船最安全的返回方法。所有阿波羅報告中對大氣返回過程都語焉不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了!

對於航天器而言,地球的大氣層極薄,入射角度要求極高

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我們將100公里高度定義為大氣邊緣,阿波羅4號和11號也是在這裡完成的彈跳,但如果你從整個地球的角度看大氣層,它就實在是太薄了。“打水漂”對航天器的入射角度上下限要求極度嚴苛,航天器的攻角往上偏一點點飛船就“彈”飛到太空再也回不來,往下一點點就是在賭宇航員的命。在那個彈道計算機效能還不如今天計算器的年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老老實實硬闖,讓宇航員去承受長時間高過載的煎熬。

總有人把“我們落後不止50年”掛在嘴邊,他們看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早在2014年,嫦娥五號的先導型號“嫦娥五號-t1”實驗器就已經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返回,我們有信心嫦娥五號也能準確落地,圓滿收官。

嫦娥五號-t1成功著陸

#科學燃計劃#

4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女子花1980元網購名牌包,卻是假包,專家:假的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