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今,期刊琳琅滿目。有些期刊只在網上發表,有些則印刷發行;有些期刊非常知名,而有些僅限於較小的讀者群。

但無論選擇什麼期刊,投稿的遊戲規則都是一樣的:符合期刊主題,文字規範,論文長度適中。如果能做到這幾點,論文就能更快地透過審查和發表。

以下是一些投稿指南。

提交論文前

1. 選擇合適的期刊

首先,要確保自己的文章符合期刊的範圍。一般,期刊網站上會清楚羅列出範圍。如果提交的文章超出了範圍,就會被直接拒稿,很少會出現期刊接收領域外的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期刊對於不同型別的論文,都有特定的字數或頁數限制。

另外,還常常會限制圖表或表格的數量。因此,可以選擇性地將一些圖表和表格新增到補充材料中。

2. 文章寫作

除了稿件的字數和頁數限制,期刊還可以對論文的特定部分(如摘要、介紹……)規定字數限制。因此,文章各部分必須嚴格遵守指定的字數要求。

期刊對於論文的結構有著嚴格要求,按照指定的結構寫作能保證研究邏輯的連貫性,也能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因此,論文一般按照這幾部分組成:

• 摘要

• 介紹

• 材料和方法

• 結果

• 參考文獻

研究人員在瀏覽文章時,相對比較關注摘要和結論部分。摘要部分不應該重新描述整個研究領域或大量陳述一般知識,而應該描述文章所處理的具體問題。結論部分應該陳述研究的主要結論,以及該研究對相應的領域做出了何種貢獻。

3. 內容的客觀性

個人的看法會影響研究的解釋和呈現結果,最終會影響讀者對研究結果的理解。因此,研究必須以“中立”的態度開展,不能帶有個人情感色彩,這樣才能得出最科學的結論。

作者與研究主題之間可能存在的所有矛盾和衝突都必須公開,這些衝突可能會影響科學結果的公正呈現。另外,研究的任何貢獻者(公司、社會組織)和研究的矛盾部分都應公開在論文中。

4. 引用材料

原始材料和論文必須清晰區分。這樣,讀者在瀏覽時能清楚分辨已經存在的知識和新的研究貢獻。

5. 寫Cover Letter

除了提交論文,作者還需要向目標期刊的編輯寫一封自薦信。這封信需要用清晰、簡潔、禮貌的方式說明該研究值得發表的原因。一般原因有:提出了研究領域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研究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的主要結論等。

6. 校對

在把稿件提交給期刊之前,校對是非常重要的步驟。論文按照編輯要求完稿後,作者需要換一種思維來檢查論文的邏輯性。因為,寫作時的思路相對單一,往往會忽略研究邏輯之間的連貫性。

仔細校對可以重審論文的邏輯,還可以再次檢查研究資料。在提交前,自我審查有助於提高稿件的質量和接受率。

總而言之,提交論文前:必須嚴格按照期刊要求,以科學論文的方式呈現出研究結果。寫作質量和研究邏輯的清晰度是論文能否被接收的關鍵。

那麼,在提交論文後,又應該做些什麼工作呢?

提交論文後

1. 接受評審

手稿提交給目標期刊後,要接受同行評審。一旦稿件被期刊收到,它將被分配一個稿件號,用來跟蹤手稿狀態。

首先,期刊編輯會對稿件進行初步篩選,他直接決定這篇論文是否值得給同行評議。在這個“分類”階段,文章可能會被直接拒稿(desk rejection)。在這個階段被拒稿的原因,要麼是稿件不夠新穎,要麼是在方法論上存在明顯的問題,要麼就是偏離了期刊的主題。

透過初審後,在發給同行評審之前,有些期刊會讓作者推薦/迴避審稿人。請妥善使用這個規則,避免文章落到有利益衝突的審稿人手裡。編輯需要從期刊審稿人庫裡挑選合適的審稿人。同時,同行評審必須先接受邀請來審查稿件,只有所有的審稿人都到位了,論文才會被同行評審。

他們完成工作後,會生成同行評審報告。這份報告會被送回編輯部供主編考慮,稿件會被接收、拒絕或是需要修改(並進入第二輪同行評審)。

2. 文章被接收

一旦論文被接收後,需要採取若干步驟準備出版。首先,論文中的英語語法要修改。有些期刊要求自行修改,有些期刊提供後續的編輯服務。服務費會連同出版費用的發票提交給通訊作者,需要在論文出版前進行支付。

文章被接收的速度會因期刊不同、同行評審的速度和每一篇論文的獨特性而不同。然而,整個過程通常是冗長乏味的,有幾個步驟通常只有通訊作者知道。

總之,投稿三步走:提交論文,同行評審,接收準備。

—END—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83年了,從未忘記,也不敢忘記,更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