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今天要聊的話題比較沉重,請讀者做好心理準備。

12月12日是趙鬥順出獄的日子。電影《素媛》裡的幼女強姦犯原型,在韓國社會的一片反對聲中刑滿釋放。

惡魔重獲自由,卻把五千兩百萬韓國民眾投進了無盡的恐懼牢籠之中。

趙鬥順為了避免出獄後遭到報復,在獄中堅持鍛鍊,即使年屆68歲身體卻異常強壯,一分鐘能連續做1000個俯臥撐,堪比30歲的職業運動員。

儘管在獄中進行了長達400個小時的心理治療,趙鬥順依然沒有悔過跡象。他一直堅稱自己喝醉了酒才犯下罪行,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罪。

趙鬥順甚至還寫了超過100封請願信,請求法庭允許其出獄後再與受害者娜英見面……

曾看守趙鬥順的獄警表示,趙鬥順在獄中從未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有過懺悔

而在2008年犯下“素媛案”以前,趙鬥順從1970年開始,已經有高達17次的犯罪前科,平均每兩年犯下一起罪名,包括盜竊、勒索、強姦、暴力毆打他人致死,甚至還在一次犯罪後在警局裡失控毆打正在調查他的警察……

“我就算吃15年,20年的牢飯,即使出來已經70歲,我也會在裡面好好運動,你就等著我出獄吧。”這不是電影中的臺詞,而是趙鬥順做筆錄時向警方發出的威脅。

在一項反社會人格調查中,趙鬥順得分高達29,甚至高於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

出獄後的趙鬥順,面對回家路上接連向他投擲雞蛋咒罵他的憤怒群眾,內心不為所動,甚至還在深夜開啟手電筒觀察樓下的數百名抗議者長達一分鐘,就像科學家在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一樣鎮靜、冷酷,令人不寒而慄。

趙鬥順深夜開啟手電筒與樓下的抗議者對視一分鐘,讓人不寒而慄

趙鬥順的表現已經證實,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社會人格者。

反社會人格者內心的陰暗、冷血與殘忍程度是遠超一般人想象的,要讓他們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懺悔相當困難,只能寄希望於法律進行嚴厲制裁。

反社會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文明社會中如何才能杜絕更多“趙鬥順”們的出現?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反社會人格者都有一個不幸福的童年。他們的反社會人格早在18歲以前便開始形成,但因為家庭和學校沒能及時察覺、及時教育糾正,才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將來走上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不歸路。

因此, 避免孩子成為反社會人格者,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問題,從娃娃抓起。

何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其特徵主要表現為:有很高的攻擊性,但不會有任何的自責和愧疚,對他人的痛苦缺乏共情與同理心。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或者後果,不會有任何感覺,也不會從中明白什麼道理,更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

1、高度攻擊性(暴力傾向嚴重,一言不合就動手,招招致命,不計後果);

2、無羞慚感(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會改進自己錯誤,下次照樣犯錯);

3、行為無計劃性(實施暴力沒有計劃,沒有組織,完全是臨時衝動);

4、社會適應不良(患者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都處於非正常狀態);

5、高智商(患者智商極高,喜歡沉浸於某一領域,但對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毫無興趣)。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常於童年或青少年期(18歲以前)出現心理或品行問題, 並持續發展至成年或終生。

反社會人格者的危險性遠高於一般的罪犯分子,這是因為一般的犯罪分子最起碼會對自己的罪行有所反思、懺悔。然而反社會人格者缺乏良知和共情能力,對社會規範和他人的生命、尊嚴毫無概念,甚至會透過傷害、殺害他人來獲得樂趣。

一般來說反社會人格者再犯的機率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韓國民眾普遍反對讓趙鬥順重回社會的原因。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如何形成?

正如前文所說,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從患者的童年時期便已開始形成。不幸福的童年,是導致反社會人格形成的最大根源。

1.遺傳因素

反社會人格按照成因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先天形成的反社會人格,這與基因遺傳、腦部發育異常乃至腦損傷有關。

若父母雙方或一方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則子女患有此疾病的機率高達50%,患者的大腦皮層在處理情感時與常人不同。但關於反社會人格如何遺傳,科學界尚未有定論。

另一種則是後天形成的反社會人格。包括家庭、社會和校園因素。一般來說成長於單親家庭、家庭經濟收入低、父母有暴力或酗酒傾向、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孩子都會有較大機率患上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2.家庭因素

首先成長在破碎家庭的孩子,因為從小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長大後也難以對他人產生情感;

其次若父母管教方式過於專制,對孩子動輒打罵、懲罰,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態,長大後更傾向於向社會、向弱者施暴;

再次就是父母本身習慣家暴、有暴力傾向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得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這一錯誤價值觀,從而發展出反社會傾向。

3.社會因素

受影視作品和網際網路的影響,現在的青少年比過去更早、也更容易接觸到暴力、色情、兇殺等不良文化內容。

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因內容血腥暴力而在國內被禁

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不成熟,當接觸到大量宣揚武力、暴力的影視網路資訊,在遇到問題時,便容易學習模仿其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形成反社會人格。

4.校園因素

毫無疑問,在學校裡遭遇霸凌的孩子,無論是肢體、語言上受到的霸凌,抑或是遭遇冷暴力,被其他同學孤立、排擠等,都容易助長孩子內心的反社會人格傾向。

如何識別孩子是否有反社會人格傾向?

首先要從孩子日常行為入手,觀察孩子是否有不良行為傾向。

如果孩子在15歲前出現異常行為,例如喜歡虐殺小動物、毀壞公物、偷竊、玩火、說謊或者實施惡作劇等,都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形成的前兆。

家裡有二胎或以上,或者有寵物的家庭,也應當留意孩子平時會否經常欺負兄弟姐妹或虐待寵物。

這些行為雖不至於構成反社會人格傾向,但若家長不及時予以干預、教育,長此以往也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另外也要注意觀察孩子平時的消遣方式,例如:

是否喜歡觀看暴力、血腥、陰暗題材的影視作品、小說和漫畫;

是否沉溺於暴力題材的電子遊戲;

是否經常暴力對待、損毀玩偶;

是否喜歡玩弄模擬槍械、殺人撲克、詛咒娃娃之類的暴力玩具等。

其次是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例如是否曾多次霸凌同學、逃課或頂撞老師,老師、同學對孩子的評價如何,孩子是否有多次違反紀律被處分的記錄,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否屢教不改等等。

同時也要留意孩子身邊的朋友,如果孩子平時的玩伴也是暴力傾向嚴重、喜歡拉幫結派、搞小圈子鬥爭的,都要提醒孩子儘量遠離他們,以免被影響成為反社會人格者。

2015年洛杉磯留學生綁架虐待案主犯翟雲瑤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翟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者

而即使孩子不愛欺負人,但如果他在學校裡寡言少語、幾乎不交朋友,或者因為性格孤僻而遭到同學冷待、排斥的話,也不排除孩子可能會形成反社會人格,需要加以注意。

若孩子出現反社會人格,家長該如何應對?

1. 嘗試接近孩子,讓他們沒機會幹壞事。

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一個民警發現兒子有反社會人格,他選擇辭職陪孩子一起生活,一直到他後來成家,成功幫他度過了危險期。

也就是說對待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最有效的就是在青春期的時候緊盯著孩子,讓他幹不成壞事,但不要過度嚴厲。

當孩子想幹壞事,就跟他一起去,讓父母來幫忙,然後教育孩子更高明的做法,讓孩子意識到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2. 多讓孩子參加課外體育運動和手作勞動。

孩子的反社會人格其實很多時候也是“閒”出來的。

帶領孩子參加多一些運動、勞動,特別是高強度運動,雖然不能馬上矯正他們的反社會人格,但起碼能消耗掉孩子多餘的精力,充實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沒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幹壞事。

3. 父母要以身作則。

美國作家鮑德溫說:“孩子不一定會聽大人的話,但一定會模仿大人。”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個性塑造非常重要。

當父母也總是暴躁易怒、習慣使用暴力,那就別怪孩子將來成為反社會人格者了。為人父母首先也要學會尊重、關愛他人,才能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4. 如有必要應尋求醫學幫助。

如前文所說,大部分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跟童年經歷有關,但也有一些是由於基因、腦功能異常導致的,這些情況單靠心理干預未必能解決問題,需要及時接受醫學治療。

敏敏老師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即使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也只是折了翼的天使。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身心向正確方向發展,讓每一位天使都能展翅飛翔,而不會墮落成惡魔。

4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幾歲的男生買了盒西地那非,同事很驚訝,西地那非不能這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