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說大話沒少被老媽懟,但每次被懟以後還得虛心求教,免得日後再吃“啞巴虧”。
讀初中那會兒,開始追求穿衣打扮,沒事就喜歡在鏡子前臭美梳妝。
但在家裡免不了會被差使著幹家務,也就有了被老媽發揮口才餘熱的機會。
連續幾嗓子還是沒有動靜,過不了幾秒就能聽到一句土味金句傳進耳朵:“狗好不在尾巴上”。
第一次聽腦子還有點卡帶,穿衣打扮跟“狗尾巴”有什麼關係。
出於好奇,又厚著臉皮轉頭去問臉色已經“黑化”的老媽,雖然迎來的又是一頓嘮叨,好在知道了穿衣打扮跟“狗尾巴”的關係。
一條能看家護院的狗,不在於尾巴好不好看。打扮的再漂亮,沒本事沒能耐也白搭。
雖然土味十足,但寓意卻很深遠。
只要在家,總能冷不丁的聽到幾句書本上都沒有學到的歇後語,不排除自己當時學識確實淺薄,見識太少。
有時候看到一些新奇的東西,就開始誇誇奇談,以後要給老媽老爸買這個買那個。
這時候就能聽到一句:“壇蓋子撬早了——磅甕臭(諧音)”,你看,這次又跟泡菜罈子扯上關係了。
什麼意思?在四川,很多人家裡都有泡菜罈子,一般做一些醃菜的時候,需要固定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開啟罈子食用。
如果提前開啟醃菜壇,讓空氣進入到罈子內部,就會造成醃菜腐壞。
寓意就是話不要說得太早,免得到時候實現不了,就糗大了。
以前在學習這件事上,也被“土味”歇後語點過,比如:“響鼓不用重錘敲”。
當時雖然有點不服氣,但好像還是那麼回事。
質量好的鼓都不用使勁去敲打,就能發出悅耳的聲音。
愛學習的人,勤快的人,不用督促她自己就知道該幹嘛幹嘛。
小時候老媽讓幫著做一點兒事,一開始還興致勃勃,越到後面越幹不起勁,就要開小差磨洋工。
被老媽看到又是一陣批評,又收到一句“土味”金句:“公雞屙屎——頭截硬”。
不得不感嘆老媽的智慧無處不在,批評得有理有據,幹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
小孩子嘴碎,喜歡吃零食,怎麼辦,就要想辦法靠一張嘴去把零食說到自己手上來。
一般老爸比較好說話,三言兩語撒嬌賣萌,零食到手。
一邊的老媽看著又來氣又好笑:“耗子滾麵缸——白嘴一張”。
自己覺得也沒白吃呀,嘴上是花了力氣的。
“光動嘴吃的就來了,平時讓做點家務盡躲著偷懶”,老媽又補上幾句。
估計很多小夥伴小時候沒少幹老鼠滾麵缸的事。
以前家族裡都是堂哥,所以小時候盡幹些下河摸魚上山逮野兔的事,後來就養成了喜歡釣魚的愛好。
老家旁邊有座魚塘,讀書放假回家老喜歡拿著竹竿釣魚,因為太過入迷一時忘記了回家煮飯,突然一個聲音在背後響起:“今天中午有幾斤魚吃”。
話還沒說話,魚漂在水裡點了,順手一拉沉甸甸,心裡有譜了,一條四指寬的鯽魚躍出水面。
“這一條就能熬一碗湯”,這時心裡有點飄飄然。
那一次絕不是“瞎貓碰上死耗子”,這是憑著多年的拉桿經驗,和一小丟丟運氣。
即使有的時候,下定決心幫著老媽做一點家務,結果也不討好。
“暗地裡耍拳——瞎打一陣”,能把土豆切成拇指粗細,對那時候來說已經很努力了。
以前有個不好的毛病,做事老是拖拖沓沓。吃完飯要等到看完一集喜歡的電視劇,然後再慢慢吞吞的去把碗洗了。
也就是在這時候,又得捱上一句“土味”金句:“案板上砍骨頭——乾乾脆脆”。
也想幹脆呀,這不,電視劇太勾魂了,走不開。
這一回嘴,又得捱上下一句:“廁所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很多時候呆在家裡也不知道要幹嘛,但在老媽眼裡家裡那那都有事做。
只要一問,又來金句:“你就是拋燈棍兒——拋一下亮一下”。
小孩子偷懶,只有被差使的時候才會不情不願的去動手,其他時候壓根就看不到有事要做。
即使聽到也要裝作沒聽到,又會被賞賜一句“long子的耳朵——擺設”。
小時候特頑皮,看見菜園裡有菜花,於是找來一根小細棍,還是很有韌性的那種。
對著菜花頭就是一陣比劃,嘴裡還不時學著武俠片裡的吆喝聲,隨著一聲聲“哼”,“哈”,菜花頭應聲落地。
“貓兒抓餈粑——脫不了爪爪”,以為不說實話就不知道是自己乾的。
結果不僅又得到一句金句,屁股上還得留幾條樹條印子。
聽著“土味”十足,實則句句教人做人做事。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