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讀聖賢書,迴歸人之初。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古人說:“三日不讀聖賢書,言語無味,智商不如豬、面目可憎。”要做聰明健康長壽人,離不開勤讀好學。讀好書、好好讀,因為天資再高,也要學習;地位再高,也要尊師;飽讀詩書且善求師者,才能具德具才。乾隆身為一國皇帝,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學生”看待,大概惟有“學”才能“生”,才能成為才智之人。少年讀書時,和其他皇子每天頂著白紗燈進書房,日暮時才輟學,每天誦經研史,吟詩作文,或者騎馬射箭,學習時間超過十小時,主張“學問以經為重”十二歲之前,已熟讀《詩》、《書》、《四書》等,並且背誦不遺一字。接下來又學習《易經》、《春秋》、《戴禮》、《性理精義》等書,還對《通鑑綱目》、《史記》、《漢書》及唐宋八大家之文精研,號召皇子和臣子們讀經,他認為經學是做人的根基。他勤讀勤寫,好學以學養生,正因如此而得長壽。從秦始皇朝代統計,到末代皇帝溥儀335人,皇帝平均壽命是41歲,而歷史公認乾隆在眾多皇帝中壽命最長88歲。他是一個文人亦是一個詩人,說易懂一點,他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當然他所寫的詩,不是以質量聞名,而是以數量聞名,乾隆一生寫了三萬多首詩。
據蒐集資料顯示,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先秦兩漢時期,生卒記載明確的文人有20人,平均壽命為58.4歲。這其中孔子活了73歲,荀子74歲,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漢朝的伏生活了92歲;隋唐五代79人,平均壽命為65.6歲,“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以“歐體”傳世的書法家歐陽詢85歲,“柳體”的創造者、大書法家柳公權88歲;宋代82人,平均為65.6歲,“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人陸游享年85歲;金元29人,平均壽命為67歲,畫家書法家黃公望卒年85歲;明代77人,平均為64歲,善音律的冷謙享年150歲,“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活到90歲;清代126人,平均為63.4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的黃宗羲享年85歲,桐城學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歲、劉大櫆83歲、方苞81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壽命的一倍左右。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人為什麼比常人的壽命要長些?他們身上存在著三點共性的原因:
一、善修養、重情操。修身可以養性,讀書可以怡情,當然也可以消愁解悶了。中國古代文人以聖賢人為楷模,心態比常人也有優越感,多數時候能保持一份心靈上的恬靜與淡定,可以說精神上是充實的。行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處事平和,不溫不火,這些都是極助於養生的。
二、有堅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從而也賦予了古代文人頑強的生命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的指導思想給古代的文人鎖定了人生目標,從而也培育了他們頑強韌性的特性,也不斷磨練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讀書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這種精神和毅力讓他們遇事不公之時能隱忍,於不開心處能釋懷。
三、勤奮多思。勤於用腦有益於健康,文人自是用腦很多,腦細胞充滿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長壽。可見中國古代文人的性格和處事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閱讀大量史料,考研15年,結合自身實際,我們不得不相信,人生幸福,健康長壽,源於勤讀勤寫、手不釋卷、以書為伴。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讀書是人的精神糧食,更有利身心健康,讀書有十大好處。
1、讀書能活化大腦
英國科學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大量資料後得出結論,經常讀書勤於用腦的人,大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張狀態,以輸送充足的氧和營養物質,帶動血液迴圈,從而延緩中樞神經老化。
2、讀書能預防痴呆
研究證實,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由於大腦內堆積了大量的β-澱粉樣蛋白,而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表明,從小養成讀書習慣,可以有效抑制該物質形成,降低老年痴呆風險。
3、讀書能排出體內濁氣
如果是大聲朗讀,同時調動了口腔、鼻腔、喉嚨、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協調運動,能把身體裡淤積濁氣發洩出來,有利於身體健康;同時大聲讀書,傾聽自己的聲音,還能給自己帶來自信,獲得充實和滿足感。
4、讀書能快速減壓
根據蘇塞克斯大學的調查資料顯示,花6分鐘時間讀書可消除人體三分之二以上的壓力,其效果甚至超過了散步以及音樂鑑賞等。當進入讀書狀態,契入聖賢的境界,享受到真正的樂趣,必然放下身外一切、放下心中人與事,輕鬆自在。
5、讀書能治療抑鬱
專家認為讀書能夠對輕度或中度抑鬱患者產生積極作用。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部分衛生機構正在與圖書館協作,讓醫生在給抑鬱患者開處方時,除了藥物,還能開出一些“圖書處方”輔助治療。這種用書籍輔助舒緩情緒的方式被定義為“閱讀療法”。讀書方可明理,懂得什麼話該說、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事該做,從而達到輔助治癒作用。
6、讀書能緩解疼痛
義大利研究發現,透過閱讀,能幫助晚期癌症病人減輕疼痛,忘記痛苦。目前醫生正在嘗試將閱讀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疼痛的方法。實踐證明了,半夜牙痛難忍,無醫無藥時,連續出聲閱讀2—4小時亦可止痛。每天早晚一心誦讀2小時以上,一直堅持到痊癒。
7、讀書能“治百病”
以書為醫,與書結良緣。很多人患病後,一面求醫服藥,一面尋書問藥,這是一個值得借鑑的好方法。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地知道發病的原因與防治方法,才能有效的治癒或控制疾病。一心讀書,展開書本,連續讀2小時以上,堅持天天讀,天天快樂,忘記自己病,結果病毒細胞在正能量感化之下,自自然然恢復為正常細胞,不知不覺康復了。
8、讀書給人好胃口
天天讀書的人,消化能力很強,開飯時間到,容易有飢餓感,50歲左右的人,一餐能吃一斤米的飯、一斤蔬菜、一斤水果等。
9、讀書能改變容顏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臉面黑色斑痕自然消失,皺紋由粗變細,青春永駐。勤讀勤寫,內心清靜了,人心變好了,容顏也跟隨變得好看,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譬如中國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董卿由於讀書多,所以氣質容貌端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10、讀書能延長壽命
耶魯大學一項歷時12年的研究發現,愛閱讀的人比不讀書的人,平均多活近兩年。如果每週讀書3.5個小時以上,死亡風險則下降23%。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現年96歲,這位老人早在2007年就被診斷出直腸癌,醫生說存活只有7年,可是在老人生命最後一年的2014年卻榮獲了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現在老人依舊精力旺盛,給自己定下“小目標”,希望有生之年譯完莎士比亞全集。關於讀書如何延長壽命,科學家並沒有具體說明,但是我們肯定地相信讀書能延年益壽。
人類許多疾病隨著社會生活條件改變,醫療技術的進步,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顯著的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身體健康常常出現問題,各種細菌、微生物隨之活躍,如若起居飲食不當,容易生病,嚴重會減少人的壽命。
關於壽命一直都是人們在攻克的一大難題,都想要儘可能最大限度延長人類的生命。人人求健康,人人求長壽。健康長壽,天下人共同追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很多人找不到真正的妙方,下面以乾隆為例項談長壽。供天下人參考。
古代皇帝平均壽命不到30歲。如果從秦始皇開始統計,到末代皇帝溥儀,共有皇帝335人,平均壽命是41歲。史料公認清朝乾隆在皇帝中壽命最長的皇帝。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是梁武帝蕭衍(85歲)、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歲)、宋高宗趙構(80歲)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歲),最長壽的是乾隆皇帝(88歲)。
野史傳說中,乾隆皇帝沉溺酒色,日日笙歌宴飲,純屬謠傳。事實上,乾隆不喜歡喝酒,除非在一些重大慶典場合,會象徵性地喝上那麼一口,平時生活十分節制,基本不飲酒。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乾隆一生寫了三萬多首詩,但是從不以“酒”字入詩。
從歷史資料庫去反覆考硏乾隆長壽秘訣,所得初步結論,認為乾隆健康長壽的原因下面五點:一是孝順父母,尊敬老師;二是生活節制、有規律,不飲酒、不抽菸、不殺生,長期吃素菜、黑豆、馬齒、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三是勤讀好寫,鍛鍊身體,閒暇時出宮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駐於名山寶剎專心讀經寫詩,登山健身,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乾隆下江南是最好見證了“讀書破萬卷,行萬里路”;四是學以致用,德為人先,推行仁政德治,帶動臣民踐行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康乾盛世;五是始終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是乾隆皇帝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
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