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扳指是比較晚的名詞,最早對它的稱呼是韘(音射)。商代晚期婦好墓中就出土了不少製作精良的韘,一直是和弓一起出現和使用的。扳指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那時候扳指是一種軍人護手的工具。

傳統的漢族扳指與滿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一般為圓柱體。扳指在滿語中稱為“憨得憨”。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再後來,由於清代王公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皇族,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據清代《內務府奏底檔》記載,1776年乾隆爺巡山東,沿途各個官員為博皇帝歡心,眾大臣送了乾隆爺百多枚各種名貴材質的扳指,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製詩等。

老北京的皇族後裔以及富家子弟們,深受皇城根兒下的文化娛樂薰陶。老話兒說:貝勒爺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

扳指是冷兵器時代弓箭的輔助發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時,用以保護手指免受傷害,是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徵。滿清時期開始,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直接演變為一種權利地位的象徵。隨著工具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升,簡單的手指護具發展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知名藝術珍品——扳指兒。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觀的擴張,大量出現質色俱佳的個性作品,這也充分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一種審美情趣。扳指萬千變化的材質、樣式、紋飾也是很多藏友喜歡扳指的重要原因,材料有玉石牙角木雕,到骨質翡翠瑪瑙,各種金屬等等,紋飾又如瑞獸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各式各樣的紋飾和圖案。

男人對扳指的熱衷如同於女人對玉鐲的著迷。扳指這種飾物,隨著朝代沿革,歷史變遷,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男子不再尚武、習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於是,扳指便以男人首飾的姿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這或許也是它多重身份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

文玩扳指以男人首飾的姿態持續了百年之久,在盛世收藏的國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把玩健心比德以玉的一日三審中,亦是增值保值不失為的好寶貝。

1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該出手時就出手!普京連射4枚核導彈,美軍拉響防空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