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的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史學界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一種文明的誕生要看其是否有相應的文字對應。尤其在上個世紀中國古史辨派那裡,他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

近日隨著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與李斯又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網上看到貶低李斯的人不乏其輩,有的人說李斯是小人,有的人說李斯是偽君子,有的則說李斯是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有的則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而我則一直認為:儘管李斯有諸多的可恥行為,但是李斯毫無疑問是千古一相。下面我就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即使有《史記》為證,西方學術界仍然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其中根本原因是夏朝沒有被考古發現的書面記錄或文物證據。

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西周考古出土的青銅器上留下了豐富的銘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諸侯國使用當地風格的文字,造成同一種文字竟有多種寫法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文字亂象才宣告結束。

近些年,考古發現了大批的簡帛文書,綜合來看,這時期的文字分為秦系簡帛與楚系簡帛兩大類,篆書的隸變就是在這一階段開始,併成熟於漢簡。到了東漢時期,古文經學派代表許慎《說文解字》的成書,是篆書隸變的偉大成果,也是我們通向古代文明的橋樑,透過它,我們可以破譯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死文字”。而在中華文明文字的形成與發展史上,李斯尤為重要。

第一、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大一統”的治理措施,統一文字讓中華文明從文字的根源上由戰國的亂象走向統一。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鍾、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型,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李斯可以稱得上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可以考據的書法家。其小篆纖細優美,至今是眾多篆書書法研習的案頭文書,而且《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可信度非常高,“金石難滅,永留不絕”,這留給後人相當寶貴的歷史文獻。李斯小篆剛柔並濟、圓渾挺健,對中國漢字的規範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縱觀中國書法史,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李斯小篆,再到隸楷行草的演化,只有小篆是憑一人之力影響中國漢字。從字形的辨認來說,小篆從先秦的天書一般的文字演變為迄今為止可以清楚辨認的字型,其功不可不說大,其業不可不說偉。現存的李斯小篆,有《會稽銘文》、《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及《嶧山刻石》。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後附高畫質分享)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他出巡山東齊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書 高 218 釐米,寬84釐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 年移入啟聖殿內儲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後附高畫質分享)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 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衝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像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一文字,命令全國禁用各國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採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佔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收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泰山石刻》

但是,在千古一相這個問題上,個人還是認同李斯做中國歷史上的這把交椅。並且以歌詠之“千古一相是李斯,逐客一文千古雄。糾糾秦人強何在?唯才是舉有客卿。”簡而言之,只有千古一相才配得上千古一帝。儘管李斯也備受爭議,甚至有人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一度有人將他稱之為“小人”,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其一、見賢妒才,妒殺韓非。李斯妒殺同門師兄弟韓非,“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其二、李斯身為丞相,要為大秦滅亡負一定的責任,焚書坑儒的建議與他脫不了干係,因為李斯、韓非皆是法家思想的崇拜者。作為政治上的對手,李斯自然要掃清與自己政治意見相左的儒家。其三、最不可恕的便是李斯竟為了保全自己的相位,勾結趙高與胡亥,害死公子扶蘇。

後人對於李斯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李斯被稱為“千古一相”一點都不為過。總的來說,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後期,雖然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提出者,而不是一個完全的執行者。並且,此時的李斯,已經徹底蛻變,他寫《督責書》,很大的原因是為“阿二失意,欲求容”,此時的李斯,已經沒有了“以法治國”的志向。他已經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後期的思想是否應該歸入法家的體系,是值得商榷的。

毛澤東:孟夫子一派主張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先法后王。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後人景仰。他的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魯迅先生曾稱讚李斯: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鼻祖。

上蔡李斯墓

李斯的小篆《嶧山刻石》本人愛不釋手,是習作篆書的佳作,鄧石如就是李斯小篆的書法師古者,終成一代名師。下面將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分享給大家,經過PS處理,比網路上流傳的質量要好許多,希望對書法愛好者、古文字愛好者、歷史考古學以及秦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有幫助。

5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法海寺壁畫 | 奪目之美,令人屏息的佛教壁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