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聽年輕人說:
你要跟得上新的思維,新的時代變化,還用老思維考慮問題,遲早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我認可新的時代、新的思維需要學習,需要改變,但是對於老的思維來說,還得用之精華去之糟粕。
比如老祖宗留下這句老話: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無論到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本能的準則,孩子大了,女兒找媽媽訴說自己小秘密,兒子找爸爸談談自己的心思。好像都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事情。
可是,如今很多時候,碰見的很多事彷彿與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背道而馳。有一位網友說:
他有一個鄰居,20歲的兒子是跟媽媽一起睡的,有一天被朋友看到感覺有點詫異,孩子的爸爸是這樣解釋的,說兒子一直膽子特別小,沒有安全感。晚上沒有媽媽陪著睡不著覺。
說實話不只是他們的朋友感覺詫異,我也覺得是,20歲的兒子膽子小,沒有安全感,這是父母不合理的教養方式造成的。
20歲了還一個人不敢睡,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像個男子漢一樣自己睡覺,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雖然說現在的年輕人結婚相對來說都比較晚,但是20歲的小夥子,離自己成家立業的日子也並不是太遙遠。
一個連自己睡覺都沒有安全感的兒子,父母能期望他未來有多優秀。人生一世,總要經歷坎坎坷坷,他又該拿什麼勇氣和資本去闖過未來路上的風風雨雨。
父母這樣溺愛,對於男孩子的未來會有多少傷害?
相信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都不想兒子會成為大家口中的“媽寶男”,可是不巧,這樣被媽媽溺愛的孩子,就很容易是。
因為他對媽媽的依賴,超越了孩子對父母正常的依賴,甚至辨不清現實,覺得這就是常態。
記得很早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裡,有這樣一個場景,已經結果的兒子睡覺不關房門,媽媽就大清早不考慮兒媳婦的心情,鑽進房間還上床摟著兒子睡,還指使兒媳婦趕緊去做早飯。
兒媳婦的表情早就已經風起雲湧,而兒子卻一臉平靜,甚至習以為常,繼續賴床。因為他覺得很正常啊,自己和媽媽不是一直都是這樣嗎?
所以這樣的孩子,即便長大了,也是內心住著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對媽媽就是一種毫無保留的依賴,凡是遇事都有媽,吃苦也好,委屈也罷。全部找媽。
這樣的孩子,父母在垂垂老矣的時候,會不會想想他的未來,他的以後?
我相信到了那一天,很多父母都會心生悔意,所以,與其等到那一天的無能為力和心生懊悔。何不從現在開始,試著放手,讓孩子走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對於孩子分床這件事也一定要早做打算,提前準備,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
太小的時候不建議分床,但是孩子三歲後,就要考慮分床,當然不能一下子直接把孩子分到另一個房間,另一張床。
要給予前期的鋪墊,讓孩子明白長大了分床是自己越來越棒的一個里程碑,而不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做好鋪墊,讓孩子沒有心理擔憂後,先給孩子分床不分房。等適應一段時間後,可以和寶貝溝通,嘗試分房。
當我第一次和大寶談論分房的時候,三歲的大寶不樂意,我就告訴他,我會陪著他,等他睡著了我再走,而且我回來著房間的門,寶貝要是找我,我會第一時間衝過去。之後就寶貝就自然而然的自己睡覺了。
只要給孩子建立好安全感,分床就不是難事,更何況分開是因為愛孩子,想成就孩子。讓孩子沒有邊界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