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出生的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今年迎來了他的250歲生日。
儘管、貝多芬的具體出生日期已經難以考證,但2020年12月17日,將是他受洗日的250週年紀念。
提起貝多芬,我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個“苦大仇深”的形象,不管你聽不聽古典音樂,相信你都會被貝多芬的人生所深深吸引,被他的精神所激勵。
人生於貝多芬來說,從出生起就是一場殘酷的鬥爭。他的出身並不高貴,父親是一個酗酒的高音男歌手,母親是女僕,由於從小便展露出了音樂天分,父親想要把他當成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去炫耀,於是貝多芬從小就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貝多芬的母親在他16歲時去世了,這時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他必須兄代母職撐起這個家庭,並且要開始操心家裡的經濟問題。
後來貝多芬好不容易在音樂上有了成就,最重要的耳朵又不行了,慢慢失聰,他曾經想要自殺,卻因為對音樂對創作的愛活了下來。
“要有勇氣,不管身體是多麼的虛弱,心靈會統治一切”,這是貝多芬在23歲時寫給自己的句子。
因為從小身體不好,病痛很多,貝多芬一直保持著超級自律的生活,他經常洗冷水澡以強健自己的身體,堅持每天午飯之後散步,很節制,不貪吃,不酗酒,儘可能多地閱讀。
他就是要用強大的理性,和命運鬥爭到底。
哲學家康德對於貝多芬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把康德的名句做了一點轉化,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道德法則在我心中,而星光天堂在我頭上。”
貝多芬認為,藝術家要把道德放在心裡,透過藝術努力接近這樣的境界,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散播於人間。
所以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來給予世界。
羅曼·羅蘭在他的著作《貝多芬傳》中說:
“提起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慾,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與運命挑戰,與上帝搏鬥。但願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不幸的遭難者、不顧自然的阻礙,竭盡所能成為一個不愧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貝多芬傳》的譯者傅雷說: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雖然我們想到貝多芬,更多的聯想到“奮鬥”兩個字,但其實,他的音樂有很多也是平靜的,他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並且做到了將痛苦昇華為真正的幸福。
貝多芬的作品裡,不是沒有憤怒、痛苦和悲傷,而他可以在承擔這些之後,依然在隧道盡頭看見光亮,在絕境裡看到希望。
貝多芬的一生就是在告訴我們,無論一生經歷多少苦難,都應該一心向善、創造希望,在暗夜裡抬頭,看到星星的光芒。
除了貝多芬,想和你分享一位在貝多芬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魯道夫大公。
他是利奧波德大公十二個兒子中最小的一位,曾跟貝多芬學習作曲。雖然他沒成為優秀的音樂家,卻給了貝多芬很大的幫助,1809年3月,他聯合兩位親王,付給貝多芬一筆不菲的年金,支援他的創作。
這個故事被村上春樹寫進了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中。
小說中的人物星野走進了一家咖啡店,店裡正在播放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聽著這音樂,星野想到了貝多芬和魯道夫大公的故事,心想:如果沒有魯道夫大公的話,貝多芬可能會吃更多的苦,如果大家都是偉人天才的話,那這人世間也會很傷腦筋吧,世界上還是需要魯道夫大公這樣的人,去解決各種現實的問題。
這個橋段成了小說的一個轉折,星野決定讓自己成為魯道夫大公這樣的人物,改變身邊人的命運,於是後來也改變了小說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命運。
經過努力,或許我們還是不能成為貝多芬這樣的天才人物,但是我們應該都有能力成為別人的魯道夫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