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到處都在刷臉,刷臉支付、刷臉打卡、刷臉購物、刷臉遊玩……就連公廁取紙也要刷臉。人臉識別正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今天因為進辦公樓大門突然要“刷臉”,就差點上班遲到了。
我們公司辦公樓下有南北兩個大門,南大門上班比較近,我經常走南大門。但今天早晨上班卻遇到了困難,也許是到了冬天,天氣寒冷,為了保暖,南大門突然啟用了“刷臉”裝置。我是怎麼刷也打不開門,眼看剩5分鐘就過了打卡的時間,心中非常著急。這時,過來一個人,估計也是在樓裡面上班的,他透過刷臉打開了門,我才“倖免於難”。
對於刷臉,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總有點恐懼。我的手機支付從來不用刷臉技術,登入也不用刷臉,只用指紋或者密碼。
在我看來,人臉識別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有個人資訊洩露和隱私被侵犯,從而造成財產和人身安全的可能。
一個人的臉基本是固定的,而且人臉資訊很容易被別人盜取。只要別人預先獲得你的臉部影片,或者照片,就有可能繞過人臉識別的檢測,從而給你的財產安全造成威脅。雖然現在增加了眨眨眼、搖搖頭、讀數字等防範措施,但這並不是終極安全的方式,還是會有漏洞,被別人模仿或者盜取資訊。
當然,指紋和密碼也有洩露的可能,但相對於人臉來說,安全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刷臉非常便捷,但太容易洩露了,不容易做好防護,但指紋和密碼只要自己謹慎一些,不要疏忽大意,就能防護得很好,不容易被盜用。
現在網上經常會出現與刷臉有關的訊息。
2019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升級為刷臉識別,結果,被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告上了法庭。這件事被稱為“刷臉第一案”。近日,本案一審的判決結果出來了。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資訊;同時駁回了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另外,在杭州、深圳等地,還出現了有人利用“AI換臉技術”實施犯罪的事情。犯罪嫌疑人透過非法的手段獲得人們的照片後,然後使用“照片活化”技術生成動態影片,再利用這個影片來騙過人臉檢測機制,從事犯罪活動。雖然最終被警方破獲,但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巨大擔憂。
人臉識別技術雖然先進,被廣泛用於安防、支付、出行等領域,作為智慧城市的象徵之一,但個人資訊洩露之後,則會有很大的隱患,難怪很多人會處於觀望的態度。
其實,在相關公司杜絕人臉識別技術漏洞的同時,國家也在從大的方面採取措施,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比如《網路安全法》《安全防範影片監控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資訊保安技術個人資訊保安規範》等。
技術要發展,同時個人資訊的採集、儲存和使用也要有安全邊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技術的作用,使民眾受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辦法總比問題多,相信隨著相關技術的提高和法規制度的完善,人們在刷臉的時候,再也不用擔憂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