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六月的豫西大地處處都湧動著金色麥浪,漫山遍野瀰漫著豐收的氣息,在這樣燥熱的天氣裡進行騎行訪古註定是自討苦吃,但我還是決定跑這一趟,只為了去拜訪一個荒唐之人的荒冢,儘管這個人聲名狼藉。

石陵

一大早就出門踏上行程,騎車出了洛陽市區直奔宜陽縣方向而去。沿洛河一路向西過了宜陽縣甘棠村後有一條往北去的公路,一路慢上坡,長達十幾公里的樣子。

翻過山嶺後一個寫著“石陵”的路牌出現在眼前,此時已經中午了,抹了一把汗,長出一口氣:到了。

石陵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那裡埋葬著一個譭譽參半,至今仍被唾罵的荒唐帝王,因為他的荒唐舉動直接改寫了中國歷史,影響了一千年的歷史走向,你說這人該有多罪大惡極吧。

石陵

石陵原本是宜陽縣的一個鄉鎮,前些年鄉鎮整合,石陵鄉被撤銷併入臨近的鹽鎮,降成了石陵村。前幾年來過石陵好多次,那時候街上的路還是“水泥路”,晴天一身灰塵,雨天一身泥水,是宜陽縣最破的路(好像沒有之一)。

在這荒山野嶺的偏僻小村裡,隱藏著一座寂寞的皇陵,如同它荒唐的主人那樣千百年來無人問津,像我這種翻山越嶺幾十公里騎車前去拜訪的人只怕寥寥無幾。

說話間石陵村已經到了。

石陵

在石陵村裡轉了幾圈都沒找到任何墓冢的痕跡,後來還是在一位老伯的指點下在村西面粉廠後面的農田中找到了那座皇陵。

皇陵周圍的小麥已經收割,空曠曠的農田裡只剩下一地的麥茬,皇陵的封土堆就矗立在農田中,一條小路從旁邊經過。

這座皇陵在史書中的名稱叫“顯陵”,是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的陵墓。

說到石敬瑭,只怕很多人都不怎麼了解,可如何提到“兒皇帝”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背後是一段恥辱的歷史。

石陵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感非常弱的一個時期,跟秦漢唐宋明清沒法比,五代的那些皇帝們就更慘了,能被人們記住名字的屈指可數,比較出名的大概就是朱溫、石敬瑭、柴榮和李煜這四位了吧。

而石敬瑭又是這四人中最聲名狼藉的,甚至到了臭名昭著的程度,老石究竟幹了什麼缺德事招致如此的下場?

還是聽聽老石自己怎麼說吧。

石敬瑭

石敬瑭是河東太原人,雖然取了個漢人的姓氏,但他卻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晚唐五代時期一個著名的少數民族,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歷史走向,五代裡後唐、後晉和後漢三個朝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可見其影響力如何。

據說石敬瑭的祖籍在遙遠的西域石國,唐末先祖內遷中原,石敬瑭早年娶了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兒成了皇帝駙馬,一躍成為後唐數一數二的實力派人物。

明宗死後,後唐朝堂內亂不止,潞王李從珂起兵推翻愍帝李從厚,搶走了皇位。隨後封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封趙國公,賜號“扶天啟運中正功臣”,然而君臣之間的猜忌卻越來越嚴重。

李從珂對石敬瑭的猜疑令石敬瑭如坐針氈,終於在清泰三年(936年)忍無可忍起兵造反,李從珂聞訊立即派兵圍攻太原平叛,石敬瑭坐困孤城勉強抵抗,卻始終無法擊破唐軍的包圍,無奈之下不得不派人向鄰居契丹人求援,並開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價碼:

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自己尊稱比自己年輕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爹,甘做臭名昭著的“兒皇帝”。

父慈子孝

幽雲十六州是當時北方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地區的十六個重要邊境州,包括:

幽州(今北京市區)

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

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

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

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

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

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

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

應州(今山西省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

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

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幽雲十六州地圖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現在全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等於中原王朝門戶大開,一馬平川的河北平原完全無險可守,契丹騎兵從幽雲十六州可以一口氣衝到黃河邊,河對岸就是國都開封。

你想想這個後果有多麼嚴重,石敬瑭的荒唐行為讓後來的北宋付出了血的代價。

做兒皇帝的滋味並不好受,石敬瑭在契丹人支援下如願以償做了皇帝,可是他這個皇帝連後晉各地的節度使們都瞧不起,很多人甚至公開譏諷他認賊作父,內戰從來就沒停過。

不但國內人不服,連契丹干爹都經常敲打他,孝敬契丹干爹的錢給少了給晚了都會招來一頓臭罵,甚至耶律德光一度打算廢掉石敬瑭改立他的另一個乾兒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為兒皇帝,嚇得石敬瑭趕緊派宰相桑維翰前往契丹跪在耶律德光面前痛哭,苦苦哀求終於保住了石敬瑭的皇位,真是丟盡了讀書人的臉。

就這樣,石敬瑭在這個憋屈的皇位上坐了七年,於天福七年(942年)憂鬱成疾,病死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靈柩先運回開封,後又轉運到洛陽,最後下葬到石陵村這塊風水寶地。

石陵望柱

當年顯陵的規模非常宏大,經過上千年的風雨侵蝕加上人為破壞,如今的顯陵只剩下一座墓冢,墓冢南側還有一根埋入土中的望柱,別無他物。據說民國年間顯陵曾被盜掘,當地官府派人進入墓道探視,發現了一堵大石門,至於石門後面墓室裡的情況就語焉不詳了,缺乏更詳細的資料。

石敬瑭下葬後不久因繼任的皇帝石重貴廢除了石敬瑭向契丹稱臣的國策,只稱孫不稱臣,從而激怒了契丹,招致亡國的厄運。

後晉滅亡後,石家皇族大部分都隨同石重貴一起被押送東北,後來有漏網之魚遷徙到顯陵附近定居守陵,久而久之附近便形成了一個名叫石陵的村子。

石陵

今天的石陵村據說就是當年守墓的石家後代定居形成的村子,但有意思的是村子裡卻沒有姓石的,只有很多姓白的。據說是石家後代因祖先石敬瑭的賣國求榮、認賊作父、割讓國土的醜行而倍感壓力山大,羞於提及石姓,便將石上面的“一”挪到了下面口字裡,變成了“白”,於是便有了今天的白姓。

當然這個只是傳說,真實性早已無從查起了。

千年後的今天,顯陵孤零零一座墓冢坐落在天地之間,遠離市井,蒼涼寂寥,耳邊只有呼嘯而過的風聲,眼前浮現出石敬瑭那跌宕起伏又荒誕可嘆的一生,看著眼前這堆荒蕪的墓冢,唯有一聲嘆息。

堂堂大丈夫何苦含羞忍辱做什麼兒皇帝,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老石呀老石,你說是不是?

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有急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