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即:福與禍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生活中,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
處世奇書《菜根譚》中也說:上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往往會先用小小的福運來驕縱他,所以福運來了不必太高興,還要看他會不會受用;上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往往會先用一點點災禍儆戒他,所以災禍來了不必太憂愁,還要看他會不會解救。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見利而思害”,而不應該是“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楚王派兩位大臣去聘請莊子來當楚國的丞相,正好莊子在濮水邊釣魚。莊子聽清楚了兩位大臣的來意後,頭也不回地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被人用珍貴的錦緞將它包好了,然後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寧願死去而留下骨骸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臣回答說:當然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做爛泥裡拖著尾巴的烏龜。言外之意,就是莊子不願意失去自由,不願意將自己的性命任人宰割。
一般人,在面臨功名富貴的時候,很是動心,只能看見好處而看不見害處。但是莊子不一樣,他總是見利而思害,不會因為貪眼前的便宜而魯莽行動,因此福氣更多。
下面我們透過三個小故事來進一步闡述“見利而思害”的重要性!
故事一:孫叔敖戒子《孫叔敖戒子》的故事收錄在《呂氏春秋》當中,主要講述了孫叔敖臨死之前告誡兒子不要貪慕榮利的一些智慧言語。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位高權重,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有一次,楚莊王打了勝仗,凱旋歸來後,下令要封賞孫叔敖,但孫叔敖辭謝而不接受。
後來,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一定會封賞你,你一定要推辭肥沃富饒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荊之間有個叫寑丘的地方,那兒土地貧瘠,地名也難聽。楚國人和越國人都信奉鬼神、講究迷信,所以沒人喜歡那裡。可以長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
不久,孫叔敖去世了,楚莊王果然準備將肥沃富饒的領地封賞給孫叔敖的兒子,而孫叔敖兒子謝絕了,只要求賞封寑丘之地。按楚國的法規,功臣的封祿傳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祿,唯獨孫叔敖一家儲存了下來,沒有失掉這塊封地。
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損之而益”,即: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其實,這都是因為孫叔敖懂得“見利而思害”,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樣才能福氣更多。
故事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話說,西漢時期,在靠近邊塞的居民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老人,人稱塞翁。有一次,他家養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人那裡去了,於是鄰居家的人都跑過來安慰他。
但是他不著急地說道:“壞事難道就不能變成好事嗎?”
過了一段時間,那匹跑走的馬領著一群胡人的馬回來了。鄰居家的人又都來賀慶他。
塞翁又很淡定地說:“好事難道就不可能變為壞事嗎?”
果不其然,他家兒子騎著胡人的馬玩耍,不小心將大腿骨給摔斷了。這時,鄰居們又來安慰他。
塞翁又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事不會變成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塞翁家因兒子跛腳,父子性命都保住了。
所以說,福可變為禍,禍可變為福,這其中的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只有那些對福禍懷著敬畏之心的人,曉得見利而思害,才能福分最多,笑到最後。
故事三:西漢丞相蕭何自保;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的時候,留守關中,主要負責後勤保障,源源不斷地把士兵、糧餉輸送到前線,支援劉邦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劉邦大加讚賞蕭何的功勞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將蕭何位列眾卿之首,封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劉邦打算將最上等的肥沃良田賞賜給蕭何,但是蕭何堅決不接受,而要了很多偏遠且貧瘠的次田。劉邦很是不解,於是蕭何解釋道:“我的後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後代不賢能,可以不被有權勢的人家所奪取。”
蕭何和孫叔敖一樣,都是為子孫選擇他人所厭惡的東西,見利而思害,最後保全了子孫,使得家族福氣綿綿。
蕭何聯合呂后剷除了功高震主的韓信,正在前方打仗的劉邦很是高興,專門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許多人都來祝賀,但是蕭何憂心忡忡,因為他深知皇帝在猜忌自己。
於是蕭何故意辭讓封賞不受,把全部家產、資財都捐助給軍隊,撥入國庫,移作軍需。劉邦大喜,消除了對蕭何的猜疑與戒備,而蕭何也轉禍為福,成為了西漢開國功臣當中為數不多的得以善終的臣子。
西漢數百年間,其他功臣家族幾乎都沒落了,唯獨蕭何家族依然興旺,就是因為蕭何家族很懂得見利而思害,很懂得自保。所以說,能夠在利益面前,不被衝昏頭腦,見利而思害,冷靜理性抉擇的人,福氣會更多。
老子《道德經》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若是能夠悟透這番話,也就能夠把握住福與禍的訣竅,正確抉擇人生。
有句老話叫“自求多福”,福與禍都是與我們的抉擇息息相關:如果不懂得見利而思害,那麼禍患就來了;如果懂得適可而止,多想想利益後面的禍害,則可以一步步遠離禍患。所以說,福氣多的人,都有這個特徵:見利思害!
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其實莊子也講過一個與之類似的故事,他說:我看見一隻奇異的鵲鳥飛入果園,翅膀長達七尺,眼睛有一寸長。於是我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著彈弓靜靜地等待著時機。
突然看見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裡鳴叫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隻怪鵲也緊隨螳螂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也喪失了自身的真性。
莊子突然領悟了“世間萬物互相牽累”的道理,不寒而慄,想到“會不會有人在後面盯著自己”。於是,莊子扔掉彈弓轉身快步而去。果不其然,真有個看守果園的人在後面追著他辱罵。人啊,“當局者迷”,很容易因為留意外物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