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持續願意變著花樣給兒子做飯吃的爸爸應該是個好爸爸吧。
今天給兒子做的飯是疙瘩湯。
相傳很久以前,一位老婦人去看望已嫁他鄉的女兒,到了中午該做飯時,女兒卻犯了難,按說母親來了該做點兒好吃的孝敬母親一番,可是母親來的突然走的匆忙,吃了飯就要往回趕路,一來自己來不及準備,二來婆家的日子也過得緊巴,這可做點兒啥呢?女兒靈機一動,有了辦法。她把家裡僅有的一點兒白麵盛到碗裡,加入丁點兒的水,用筷子攪拌成小碎疙瘩糊進鍋裡,又搜尋一些土豆、蘿蔔、雞蛋、大蔥、香菜等放入鍋內,煮熟後烹了一勺油花,加入鹽等佐料,便做成了一鍋不稠不稀香噴噴的湯飯,小心翼翼地端給孃親要孃親吃,不料母親品嚐後讚不絕口,女兒懸著的心這才放下來。母親問女兒這叫啥飯,女兒說這是我來到婆家後學會做的飯,名叫“疙瘩湯”。
做飯於我來講最大的困難不是做飯本身而是怎樣既能保證一歲半兒子的安全(不能讓他進廚房,廚房充滿了危險),又能兼顧他因為我不在身邊哭鬧的情緒。
其實做到這兩點並不太容易,因為廚房的門是可視門,我有時會對著門蹲下一邊擇菜一邊給兒子講解這是什麼菜以及我現在在做什麼,有時我會指著爐子上的火苗說:“兒子,你看火苗,很燙,不能進來。”
有時他不鬧了會靜靜地扒著門看我做飯,我在做飯的同時也會用餘光盯緊這個小傢伙,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有時他會去爬餐廳的椅子和桌子,這時我就不得不關火重新把他放在安全的位置。
有時他又會消失在我的視線範圍內,這時我很慌張,當我在哪個房間裡或是沙發背後發現他的時侯才能鬆一口氣。
帶孩子的時間過得總是又快又慢,我願意每天陪他一起看日出,一起看日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