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前幾天刷微博,看到一段影片,是演員黃奕和女兒的對話。
黃奕女兒鐺鐺說,自己好想買 2 把瑞士刀。
理由是,別人有,我也想要。
黃奕問:你買了一個還不行,還要買兩個?
鐺鐺聽出了媽媽的拒絕,反倒問:
為什麼別人能買,我就不行?
這種對話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不一定是缺東西,卻總因看著「別人的好」,想要換同款。
類似的「攀比式」要東西,生活中很多孩子也都有過:
媽媽,瑤瑤的新書包兜特別多,我也想要;
天天那種手套真漂亮,我也要買;
琳琳的鞋子是名牌,我也想穿那種……
每當孩子有這樣的提問時,做父母的,都難免為難。
拒絕孩子,心裡有一個聲音:
別人的孩子有,我的孩子要是沒有,會不會「養窮」了?
滿足孩子,又怕孩子見一樣要一樣,養成攀比心理。
事實上,孩子嘴裡的每一個「我也想要」,都是有原因的。
父母怎麼處理,非常考驗智慧,也決定著孩子以後的行為模式。
不是所有「攀比」
都要拒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求尤其強烈。
我女兒小時候,那些沒見過的玩具、用品,看到別人在玩、在用,總是想要摸一摸、試一試,甚至買一個。
拿她的各種「車子」來說,小時候的扭扭車、腳踏車、平衡車,到大一點的滑板車、小腳踏車……家裡全都置辦齊了。
對新事物好奇,是孩子的本性。
也正是這種好奇心,讓孩子特別渴望擁有從前沒有過的東西。
孩子的這種心理,跟大人有時候很類似。
拿家庭生活來說,出了新款的傢俱、電器,我們也想要「嚐嚐鮮」,買來用一用。
所以,當孩子看到自己沒接觸過的東西,想要體驗擁有時,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這種「願望」,本身是沒有錯的。
不希望孩子滋生攀比心理,那麼,在他們對新事物產生探索欲、好奇心時,就一定不要壓制。
只要孩子不過分,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都是可以的。
允許孩子表達願望,他們的精神才不會「匱乏」,孩子就不會「養窮」。
「不良」的攀比
孩子比的到底是什麼?
生活中還有很多情況,就是孩子明明不缺某類物品,卻也「跟風」要。
這種攀比式行為,才是我們要干涉的。
孩子的不良攀比,也是分種類的,提前分清心理原因,才好解決。
/ 同伴壓力,導致孩子想跟別人要一樣的東西
同伴壓力指的是,孩子為了融入集體,會無意識地以團體中大多數人的態度、觀點為準則,做出自己的決定。
簡單說,就是一件事,不管對錯,一個東西,無論是否需要,當團體中大多數人都這麼做時,孩子就會認為「只有這麼做,才是正常的」。
知乎網友@莫卷卷,曾分享過她小學時的經歷:
她出身在教師家庭,小學時,進的是附近的農村小學。
當時孩子們上學都要帶水。
同學們都是用玻璃瓶帶水,有的是罐頭瓶,有的是啤酒瓶。
只有她,用的是一個塑膠帶吸管的旅行水壺。
在大人們看來,當時的旅行水壺,可比玻璃瓶高階多了。
這個網友卻絲毫沒有優越感,反而覺得,小夥伴都有玻璃瓶,她沒有,心裡空空的。
那時她背的是雙肩書包,同班同學背的都是大人縫的拼花布袋子。
她穿的衣服,也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
這一切,都被她認為成了無法融入集體的障礙。
因此,她跟媽媽鬧彆扭,不穿媽媽買的衣服,非要用玻璃瓶帶水,還為自己的「不一樣」感到自卑。
像網友這樣,因為「格格不入」,或不安全感,滋生的「別人有,我也想要」的心理,就是同伴壓力下的「跟風」。
/ 渴望被關注,用「攀比」凸顯自我存在感
著名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
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都想知道自己的狀態,並明確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身心需求都是不一樣的。
一些孩子的「攀比」行為,就是伴隨著渴望被關注而來的。
做老師的閨蜜跟我說起她們班的孩子: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孩子們課間自然而然就聊到了補習班、考試。
可班裡一個男生,成績差勁,對學習也不上心,同學們的聊天他總插不上嘴。
但他渴望被關注被認同的心思,卻很強烈。
直到有次同學們稱讚他的名牌運動鞋,男孩才感覺找到被關注點。
從那以後,他就總纏著父母給他買新款鞋子。
班裡只要有男同學買了新鞋,他就要想方設法「比」下去。
男孩的這種「攀比式」消費,就是虛榮心在作祟,用物質的滿足,來凸顯自我存在感。
/ 習慣性遷就,讓孩子想要的得來太容易
還有一部分孩子的「攀比式」心理,來自於平時父母的溺愛。
日常孩子的想法很容易被滿足,想要什麼,隨口說說就能實現。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會太珍惜到手的東西。
攀比式要東西的慾望,當然也就沒有節制。
愛攀比的孩子
最需要的是幫助
不難看出,容易陷入不良攀比的孩子,要麼是價值觀不成熟,要麼是精神欠缺獨立、情感欠缺豐盈。
心理學家周樊曾說:
當煩惱、焦慮、自卑、虛榮等負面情緒比較活躍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內在能量較低的時候。
無論哪種表現,孩子亟需的,都不是指責,而是透過接納和幫助,習得能量,獲得成長。
父母們可以試著從這幾方面幫助孩子:
/ 好的家庭示範作用,讓孩子敢做自己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是在教育孩子。
父母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
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一個太在乎別人看法,甚至經常有攀比之心的父母,很難養出「不隨大流」的孩子。
想要一個精神獨立、有自己分辨力的孩子,父母就要首先以身作則。
凡事從「己」出發,不盲從、不用物質的攀比,去填滿精神的虛榮。
/培養規劃意識,合理利用資源,攀比浪費無處藏身
生活中,那些有規劃意識的孩子,很少有一時興起的攀比。
我曾看過美國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培養孩子規劃意識的 6 張表格:
這 6 張表格,內容包括孩子生活中最多的幾個專案:
交通、住宿、娛樂、餐飲、預算總表和日程表。
滑動檢視下一張圖片
孩子們大多在假期時使用。
這些表格,既能培養孩子決策力、判斷力,又能讓孩子對財、物、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分配。
一個擁有規劃能力的孩子,獨立思考力和判斷力也比較突出,不會因為盲從而攀比式支配財、物。
/不是不能「比」,而要引導孩子,從「比」中獲得什麼?
《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就說:
我們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圍繞著社會比較進行的。
學會比較,對我們每個人的自尊感和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不是不能「比」,但要引導孩子,從中獲得了什麼。
比如,孩子不滿現狀,不甘落後於人,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比進步、比獲得。
這些內在精神的比較,會讓孩子的成長,越來越有力量。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最想分享給父母的是:
養兒育女過程中,關注孩子行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關心孩子成長。
一個被關注成長的孩子,不會有內在的心理匱乏感,更不會因為自我禁錮,僅僅懂得用物質填滿心靈空虛。
而一個內在有安全感和生命力的孩子,物質上如何滿足都是慣不壞的。
適當滿足,關注成長。
孩子偶爾攀比,一定要看到他們內心的匱乏。
由心出發去幫助孩子,攀比這些表面行為,才會慢慢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