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總想要更多

人類大腦是在物資奇缺過程中進化的,所以獲得任何“資源”,如食物、性、金錢等,都可以讓人感覺良好,大腦也會鼓勵我們繼續下去。事實上,可卡因等藥物就是“綁架”了大腦中的“需要”系統,促使我們“努力”去獲取更多“回報”。

研究顯示,投資與嗑藥在這點上是一致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整個過程的發生是在我們意識之外。當我們習慣這一感覺或環境後,同樣的“劑量”便不能再提供給我們同樣的“快感”。

所以當數百萬元的交易成為家常便飯後,就不再有新鮮感,所謂大宗交易激起的情感變化也就消失,除非這時出現新的市場、新的資產類別、更大規模的交易。既然大腦需求回報的系統總是處於“飢餓”狀態,人們自然會不斷尋找可能的“標的”。

只有當大腦成熟後,才會主動對某些回報說“不”。可惜,起執行作用的大腦前額部分最晚成熟,一般要等到30歲以後,而且男性要比女性更晚,這也是為什麼年輕男性會比女性更具“冒險精神”。

即便超過30歲,大腦前額部分對“回報”的預期也會在決策時被某些因素“矇蔽”。專家建議,投資者應監控每日交易量,防止發生幾單成功交易後,“受到刺激”,承擔過高風險的情況。對於專業投資人士,發現交易變成帶有遊戲性質的活動後,應該及時停手,或者轉移注意力。

二、平衡風險

對於過山車,大腦一方面告訴我們“離遠點”,另一方面“經驗”戰勝了“風險”系統,結論是可以一試。對專業的外匯交易員進行了一項實驗,觀察他們在市場波動時的“生理”反應。

結論是經驗越豐富,恐懼的反應越小,因為面對各種令人恐懼的“訊號”,經驗可以提供相關回憶,來對沖目前的恐懼感受。但一旦恐懼超出經驗值,所有人會“過度”厭惡恐懼,集體奔向“安全”。

研究表明,尋求回報的系統,風險系統,以及衡量風險與回報最終決定執行的系統,三者位於大腦不同部位,所以風險與回報的神經經常不“聯絡”,導致某些過度承受風險的投資事故。

作為管理層,應該及時發現風險過高或過低的情況。過低也不好,因為在趨勢性交易市場中,交易員或者投資者應該主動承擔一定風險。還有一點值得玩味,對於基金經理,大腦在衡量風險與回報時,管理“別人的錢”,風險厭惡就會降低,大腦內部風險與回報的“交流”路徑會很不相同。

三、等

人是唯一可以將“享樂”延遲的動物,不過等待也不是沒有代價,大腦前額皮層活動將更加劇烈,意味著要求更多“回報”。在資訊爆炸(多是噪音)且劇烈波動的市場,有效的交易要求投資者放緩決策,有意等待更好的機會。投資者面對大量資訊時,如果意識到認知負荷過重,在扣動投資扳機前,應該有意訓練自己先“後退”,遲些再“回來”。

四、從眾

和同類呆在一起,大腦會釋放出一種叫做oxytocin的激素,讓我們感覺很好。這可能對茹毛飲血的祖先真的很好,對現代金融市場則不一定。從眾心理到了一定階段(某種投資主題吸引到足夠的人),便會引發泡沫。換言之,當基金經理沒有經過充分思考,而僅僅依靠小道訊息和資產價格進行投資時,即為典型的從眾行為。

泡沫終歸會破滅,只是時間問題。除非你是絕對的快進快出型交易員,否則更多的利潤一定來自於逆大眾而為。不計後果的買賣,是從眾的必然表現。作為投資專業人士,需要做的是忍受自古以來人類最為害怕的孤獨感。透過練習,抑制這種本能恐懼是可以做到的。一是確保你的投資永遠基於基本面而非當下流行。二是將其他社會交往與投資行為分開,一起工作餐沒問題;抱團投資就算了。

五、漏掉資訊行不行

我們的大腦被設計為要不斷尋求新鮮感,並從中得到回報。做投資決策時,理性尋求回報與大腦本能衝動兩者其實很難區分。

對於基金經理而言,新資訊看似重要,過度接收卻有副作用。新資訊需要佔用更多認知資源,用來分門別類、儲存記憶,勢必會佔用決策評估和執行的認知資源。

所以建議在做投資決策時,將彭博和CNBC關掉,去聽聽古典音樂,說不定效果更好。金融傳媒一定有其市場,所以不能完全忽略,但最好限量接受(一天一次至兩次)。

六、跟誰比

諾獎得主卡尼曼發現:對價值的主觀判斷取決於選擇的客觀參照。另外,透過將人類與猴子進行對比試驗發現,人類是很依賴“參照物”的決策者。比如,投資者獲利後會願意承擔更多風險,虧錢後,會提高風險以求達到盈虧平衡。

所以建議基金經理,不要在盈利或虧損後,激進地改變倉位。同時建議不要以同行的回報水平或倉位作為自己的參考。每個人組合的風險,流動性,投資時限都很不相同。基金經理不必跟別人比,也不要跟自己的過去比。

七、打破慣性人體系統符合經濟原理,即要用有限資源達到目標。久而久之,大腦“摸索”出兩點:一是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大腦某些“偏好”即啟動。

二是當某件事重複多次後,即使在無意識下也可以完成,例如邊開車邊聽音樂。這意味著,除非預期收益很高,否則人們會根據對過去記憶的“信念”來決策。

而這樣的決策勢必沒有用足認知“資源”來做出最優選擇。即使基金經理也難逃上述侷限,他們做這份工作越久,越“懶得”動腦去想。即便出現新的情況,他們也認為“還不就是那回事”。

建議偶爾換換腦子,度個假或讀不同型別的書,這樣可以打破慣性思維。還有,早飯要吃好,飢餓的大腦本身對學習構成障礙。

八、你愛你的組合,但它並不愛你

根據科學實驗,大腦可以產生很強大的Human oxytocin-mediated empathy,它讓我們不僅愛家人,甚至可以對車子、房子、陌生人產生情感。只要我們與他在一起時間很長,總會產生某種情感。

我們總是認為已經建立的組合更有價值,這樣我們的大腦得到了情感“回報”,但資本市場未必給予回報。你的組合並不能回報給你相同的“愛”,所以你也不應該給予過多情感。

如果是用心構建的組合怎麼可能不去深愛呢?辦法是讓別人來管理,已經有基金公司採用互換管理組合的方式,目的就是防止基金經理過度“袒護”組合。量化也是一種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基金經理嚴格執行決策過程和交易規則。

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平庸的大量操作無濟於事,少數傑出的操作才能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