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年前,三名宇航員首次登上國際空間站;從那時開始,它接待了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也創造了人類在太空中生活的一個歷史。

20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William “Bill” Shepherd 和俄羅斯宇航員Yuri Gidzenko、Sergei Krikalev成為首批登上ISS的船員,他們在空間站上生活了幾個月。從那時起,ISS持續運作了20年,從一個小房間擴充套件成為龐大的實驗室模組、研究平臺和船員生活區。國際空間站為來自各個國家的數百名男/女提供了一個生活與工作的平臺,並在目前的太空生存時長記錄中佔據了顯著位置。

ISS是一個由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以及歐空局合作組建的專案。儘管空間站的首個元件——曙光號功能艙於1998年發射升空,但兩年後的2000年11月2日才迎來首批乘員。

對於上升一號上的Bill Shepherd以及另兩位宇航員而言,進入早期空間站標誌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合作的太空時代從此開始,也為男/女性宇航員以造福人類的名義進行科學活動鋪平了道路:空間站上的工作也進一步推動了NASA的Artemis計劃的發展:即重返月球、首次女性宇航員登上月球,同時為下一步登上火星做好準備。

根據nasa的記錄,ISS的歷史重點記錄如下:

空間站主要模組的組裝是由42次飛行任務完成的:由美國太空梭執行的37次,和由俄羅斯質子/聯盟火箭執行的5次。各個部件由各方獨立完成製造,在太空中完成組裝。

空間站花了11年才完全組裝完成,它目前的外形尺寸為357英寸(109m),質量接近100百萬磅(約45400kg),其中的元件被不斷的新增和重新配置。

為了組裝、維護以及升級空間站,目前已經進行了221次太空行走。

15個國家共同努力,在軌道上建造了空間站,這種合作一直持續到今天。 其中主要的航天機構是美國的NASA,俄羅斯的Roscomos,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加拿大航天局。

—來自19個國家的239名人員已經參觀或享受了長期在空間站的長期生活。

—Gennady Padalka以879天保持了最長的累計太空飛行時間。

—Christina Koch以328天保持了女宇航員最長的持續飛行時間。

—Valery Polyakov以437天保持了最長的單次空間飛行記錄,另外他的太空居住時間總和超過了22個月。

—國際空間站已經進行了來自108個國家的超過2700項調查研究。

該圖片給出的是遠征1號機組成員,從左至右分別為:指揮官Bill Shepherd,飛機工程師Yuri Gidzenko以及Sergei Krikalev,還有他們手中拿著的在太空中另一個家園的模型。圖片出自NASA。

幾乎無論何時,空間站都進行著約250項科學研究,而一名宇航員通常要在軌道實驗室呆上六個月。 該空間站還可以用作創新技術的試驗檯,例如回收廢塑膠和二氧化碳過濾,這些技術對於像Artemis計劃這樣的長期任務至關重要。

其他重要的任務還包括拍攝數百萬張太空影像,不僅僅因為其藝術價值,作為一個嚴禁的科學任務而言,在所有太空探索任務中,都有一個宇航員被專門訓練深空攝影技能。每一張影像都是及其珍貴的,因為他們在給人們以啟發的同時也發揮了科學上的用途。國際空間站所拍攝的影像向我們揭示了地球的地質全貌以及人類城市的發展速度。還有的影象記錄了地球上的瞬態天氣現象,例如火山噴發、暴風雨、洪水以及森林火災。

在對月任務中,宇航員的安全同樣至關重要,從宇航員骨骼與眼部掃描到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人體在太空中的變化。國際空間站中最先進的裝置則可以幫助NASA收集關鍵資料,以將探索任務擴張至低地球軌道之外的太空世界。與此同時,對蛋白質晶體生長和光纖電纜的微重力研究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可擴充套件的商業機會和利益。國際空間站旨在建造一個在低地球軌道上的自給自足商業經濟模式,而NASA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其他政府機構將作為國際商業提供者。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其他駐太空平臺也會很快加入國際空間站的計劃。國際空間站所剩的時間還很充裕(官方宣佈將於2024年12月開始運作,似乎到2028年就可以完成)。與此同時,其他數個太空專案也在蓄勢待發。

比如說,總部位於休斯頓的初創公司 Axiom Space計劃利用國際空間站作為其於近地軌道的空間站的起點。Axiom計劃於2024年開始向國際空間站發射新的商業空間站,屆時將為軌道實驗室的宇航員們提供更多的生活和研究空間。待到國際空間站光榮退休之時,Axiom說:

Axiom空間站將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並完成自身的組裝並與國際空間站分離,成為一個未來作為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自由飛行綜合體,從而使得人類進入下一個近地軌道定居研究階段。

天外景觀,宇宙奧秘,國際空間站與你一同探索國際空間站20週年,仍在發展壯大也有一些來自外國政府的關於未來的空間站的計劃。中國也曾表示可能會在明年建造一個與蘇聯和俄羅斯的米爾號空間站(於2001年三月脫離軌道)大小相當的低空軌道基地。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實現了相當大的跨越。例如,自從2001年開始,中國已經發射了兩顆原型人居艙,並且還向這兩個艙派出了宇航員,同時還有一顆機器人補給飛船前往第二個元件。印度也想要屬於自己的低空軌道基地,並且正在致力於在2022年暨印度從英國獨立75週年之際完成第一次載人軌道飛行的任務。

然而,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還計劃在最近幾年加快超越低空軌道的步伐。NASA計劃建造一個名為Gateway的小的月球軌道空間站作為雄偉的人工探索月球計劃——阿爾特彌斯計劃的一部分。Gateway的核心部件,系統環境元件,能源裝置,動力裝置計劃於2023年末一同發射,一些其他的部件將後續進入基站。NASA的官員稱Gateway將會作為宇航員和非宇航員去往月球旅行的一箇中轉站。

藝術家的概念物流倉停靠在月球軌道的Gateway。圖片來自NASA。

阿爾特彌斯計劃的目標是在2024年將兩位宇航員送到月球南極點的附近(這一著陸很可能不會用到Gateway),但是NASA希望該計劃可以做更多尤其是在2028年之前可以實現人類長久地,持續地在月球生存。最後:20年前的九月二號,一名美國人和兩名俄羅斯人成為第一批踏入國際空間站的人類。從那時起,國際空間站持續工作了二十年,從一個小住宅發展成了一個大的實驗模組,研究平臺和船員生活區。當這個空間站到了退休的時候(如21世紀20年代的中後期),一些其他的計劃將會取代它。

作者Lia Rovira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將火星視為自由行星,星鏈衛星條款提出要求,能否被大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