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的佳山基地,號稱是遠東最大的“地下空軍基地”,山洞中可藏約250架戰機,與位於臺東的志航基地,被稱作是臺軍戰機避免解放軍“第一擊”的避風港。
上一期,我們揭秘了志航基地,這一期就來看看佳山基地。
掏空山脈實現“戰機鑽地”臺灣空軍在花蓮有兩座基地,一個是緊靠海邊的花蓮基地,一個是位於中央山脈內的佳山基地。前者軍事設施位於地面,後者藏於山洞和地下。11月份失事的F-16戰機是從花蓮基地起飛,但事故後,佳山基地的同型戰機也全部停飛特檢。
佳山基地,是臺軍“戰機鑽地”計劃的催生物,也是郝柏村任“參謀總長”時親自督導的最為驕傲的防務建設工程。
中美建交後,備受打擊的蔣經國緊急制訂“保衛臺灣”防務計劃,即“建安計劃”。其中,臺空軍實施名為“建安三號”的“戰機鑽地”計劃,即實現“機庫地下化”,其中包含828工程 (花蓮佳山)及737工程(臺東志航)。
佳山基地是在原有的花蓮基地之外另起爐灶,設想是將中央山脈的東部掏空,將臺灣絕大部分的先進戰機藏於山洞,以躲避臺灣所受到的第一輪攻擊,儲存作戰實力。由於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佳林村、秀林鄉的大山村,工程設計者取兩村各一字而稱之為“佳山基地”。
佳山基地首個地下機庫工程1984年動工,1992年完成,加上後續工程,總耗資4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該項工程的主體內容是在花蓮佳山一帶挖出數十個大小不同、相互連通的山洞,可停放250架戰機,並修建了一條長達2500米的飛機跑道與花蓮基地連線。
為了完成這個複雜艱難的828工程,臺軍工兵耗時十多年。參與該項工程的工兵事後接受臺媒訪問時稱,“當時感覺像秦始皇派工修建長城一樣”。
導彈“攻擊死角” 空防轉場重鎮佳山基地與志航基地之所以建“地下機庫”,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藏戰機儲存實力”。
事實上,臺軍之後每次“漢光演習”首日演習科目都是三軍“戰力儲存”,當天臺灣民眾都可以看到駐紮於臺灣西部的戰機,不斷飛向佳山基地與志航基地進行集結。
按照臺軍的設想,這兩個基地在作戰實務上是至關重要的空防轉場重鎮。目前臺空軍骨幹機場基本部署在臺灣島西邊沿線,接戰時,臺軍主力戰機會先從原駐地機場起飛,避免被擊毀在地面上,如果駐地機場遭到攻擊無法降落,這些飛機可以選擇東部的佳山和志航基地地下機庫。
為了營造這一關鍵防禦體系,和志航基地一樣,佳山在選址上極為講究。解放軍若從臺灣西部發起攻擊,想要破壞這個基地,導彈要先飛越中央山脈,再陡降攻擊東向面海的目標,難度非常高。所以,這兩地被稱作導彈“攻擊死角”。
此外,臺軍為了這一戰略要地準備了多種防護措施,佳山基地和花蓮基地四周25平方公里的區域防守嚴密,光是防空導彈的陣地就有九處,構築了密集的對空火力網。
而為了配合基地,花蓮空軍基地、花蓮海軍軍港、臺灣“中油”多個大型油庫,都被納入整體防禦體系,成為臺灣東部防衛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