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所有華夏兒女對自己祖國最堅定的保護,事實上,每一位對自己祖國有著深深眷戀的人在面對祖國受到欺辱時,都應當挺身而出,堅定的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然而,在烏克蘭,這樣的感情卻不得不打了一個折扣。
克里米亞半島被俄羅斯搶走之後,世界各國都在旁觀烏克蘭會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然而事實是烏克蘭政府不僅沒有語氣強硬的要求俄羅斯歸還自己的領土,甚至還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這就使得很多關注克里米亞問題的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烏克蘭也曾作為軍事大國,為何面對俄羅斯的步步緊逼選擇忍氣吞聲,竟然連宣戰的勇氣都沒有?
克里米亞問題的始末
瞭解俄羅斯歷史的人應當知道,歷史上的克里米亞一直隸屬於俄羅斯的掌控,從1783年4月8日,俄國沙皇葉卡琳娜二世正式宣佈克里米亞歸屬於俄羅斯統治時,克里米亞就成了俄羅斯的附屬。
而後歷經百年,直到蘇聯成立,克里米亞也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下的一個都城。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赫魯曉夫的一時“衝動”,或許克里米亞就會一直屬於俄羅斯。
在1954年,為了慶祝烏克蘭哥薩克臣服於沙皇三百週年,赫魯曉夫下達政令,決定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作為“賀禮”。
事實上,這份政令在當時看來十分荒誕,因為赫魯曉夫作為烏克蘭人,天生對烏克蘭有著不一樣的民族情誼,但是儘管如此,在當時的蘇聯法律的見證下,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了烏克蘭的領土。
後來,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和烏克蘭也相繼獨立出來,而克里米亞問題也就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因為當時解體之後的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各自面對著不同的發展難題,所以克里米亞問題也就被擱置下來。
而後,西方國家看準時機,向烏克蘭和俄羅斯丟擲了橄欖枝,而俄羅斯作為蘇聯解體之後幾乎最為強大的聯邦獨立國,並未接受西方的“有心援助”,而是選擇了自我發展。
但是烏克蘭卻在西方國家的誘騙之下,毀滅了自己的軍事底氣,為自己交換了一個加入歐盟的機會,本以為,這下能夠順利搭上西方大國的大船,卻沒想到,這下徹底讓自己失去了可以和俄羅斯一拼的底氣。
而從始至終,烏克蘭政府內部的政治黨派也被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親西方派,一個是親俄派。
克里米亞問題其實由來已久,俄羅斯方面雖然一直想要收回自己的領土,但是礙於和烏克蘭之間的同盟關係,開始並未想過以如此強硬的手段收回克里米亞。
然而,克里米亞事件發生之前,烏克蘭內部親西方派的政治黨派成功上臺,這就使得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同盟關係不再,克里米亞半島位置特殊,自然而然的被俄羅斯征服視為當務之急。
14年3月,在俄羅斯的支援下,克里米亞全體公民發起公投,以多數服從少數的原則支援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面對這種情況,烏克蘭無力與俄羅斯爭執,只能求助於自己的盟友——西方各國。
然而,彼時的俄羅斯不僅掌握著大量的核武器,而且綜合國力不容小覷,因此,儘管西方各國決定以經濟封鎖的方式迫使俄羅斯歸還克里米亞半島,但是對俄羅斯來說,並未起到恫嚇的作用。
相反,這場所謂的經濟封鎖並未持續很久,就在俄羅斯政府的強硬態度之下化為虛有,西方各國面對烏克蘭的求助也只能說一些毫無意義的場面話,畢竟,這種公投的方式當初也是由他們而起,如今若是要否決公投的結果,只能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所以,之後克里米亞半島實質上正式迴歸了俄羅斯,雖然烏克蘭方面始終不願承認克里米亞的歸屬。
烏克蘭為何忍氣吞聲,不敢宣戰
至於大家困惑的問題,就是烏克蘭面對領土被俄羅斯強佔,只能忍氣吞聲,連宣戰的勇氣都沒有,事實上,選擇忍氣吞聲或許是烏克蘭解決克里米亞問題最好的方式了。
首先,我們從實力上看,蘇聯解體之初,烏克蘭的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至少也算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然而因為某段時期執政者的錯誤方向,使得烏克蘭失去了這個優勢。
當時烏克蘭內部的核武器被徹底銷燬,並且很多裝置就此擱置,而這些換回的只是西方各國表面上的一些經濟援助,而這些經濟援助並未給烏克蘭的綜合國力帶來多大的提升。
而與此同時的俄羅斯,情況則截然相反,拒絕了西方各國伸過來的橄欖枝,俄羅斯人民發奮圖強,很快在各個方面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彼時的烏克蘭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綜合國力都難以和俄羅斯相抗衡,它們唯一的靠山不過是他們口中所謂的“西方盟友”。
然而稍微能夠了解一點國際關係的人都明白,近幾年西方各國對很多小國的經濟外交援助並非是單純出於正義所為,而是為了掌控更多的國家,獲得自己的利益,西方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援也不過如此。
這種出於利益的聯盟又怎能持久,烏克蘭向西方各國求助,在不傷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西方各國當然會為其發聲,畢竟這樣對他們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然而一旦他們發現,俄羅斯的態度強硬,沒有任何轉圜餘地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裝縮頭烏龜了,所謂的經濟制裁也不過是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自己為自己穿上的一層遮羞布。
除此之外,克里米亞能夠透過一場公投就重新迴歸俄羅斯,是因為儘管在赫魯曉夫的“神操作”之下,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領土,然而俄羅斯對其長時間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
在克里米亞,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俄羅斯人,這樣一來,公投的結果可想而知,人心所向,在這種局勢下,烏克蘭又怎會和俄羅斯公開宣戰,一不能力敵,二沒有同盟,三不佔人心,除了自認倒黴,又能如何。
烏克蘭的“自作自受”
除了上述所說的烏克蘭整體國力不敵俄羅斯的原因,其實克里米亞事件的爆發歸根結底也算是烏克蘭的自作自受。
雖然烏克蘭官方從未承認過,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克里米亞問題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就是烏克蘭的政治傾斜,烏克蘭政府在俄羅斯和西方各國的博弈中,毅然決然倒向了西方,直接將俄羅斯的安危置於不顧。
而克里米亞入俄看起來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一種警告,實際上也算是俄羅斯的一種自救手段。
克里米亞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它位於烏克蘭的南部,與俄羅斯也接近相交。一旦西方各國掌控了烏克蘭,倘若今後有心人想要從克里米亞入侵俄羅斯,那麼到時候俄羅斯就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
然而倒向西方各國的烏克蘭卻從未想過這一點,或許,並非是從未想過,只是不在意,甚至這種結果也是他們所樂意看到的。因此,既然烏克蘭對俄羅斯並未懷有同盟之情,那麼面對國土安危,以及一個並不十分牢靠的同盟者,俄羅斯當然會選擇重拳出擊。
只是或許烏克蘭根本沒想到,自己的小心思不僅沒有能夠實現,相反,直接將俄羅斯的怒火引到了自己身上,而自己所依賴的西方同盟,一看到形勢不對,早已經溜之大吉,這種情況下,它又怎麼能和俄羅斯公開叫板。
綜上所述,克里米亞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政治博弈的輸贏問題,很顯然,俄羅斯是這場博弈的獲勝者,而烏克蘭,則是失敗者,政治博弈,向來是勝利者決定一切。
烏克蘭的忍氣吞聲或許在很多人眼裡是懦弱無能之舉,然而事實上,這或許更是一種無奈之下的自保之舉,至少,在它忍氣吞聲之後,克里米亞事件並未擴大,這也算是好訊息了。
其實,追根究底,烏克蘭之所以不能力敵俄羅斯,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己的國力太弱,長年依靠西方,以為背靠大樹好乘涼,實際上,對內不考慮發展經濟,充實自己的軍事實力,對外又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內因外果之下,導致本國在面對強國逼迫之下,根本沒有能力與之叫板。如果說,當年的烏克蘭並未將自己的核武器銷燬,如今的俄羅斯即使心有怒火,也是不敢輕易將克里米亞納入自己版圖的。
畢竟,在這種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之下,兩敗俱傷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面,然而面對一個軍事實力落後,毫無力能扛鼎之力的烏克蘭,俄羅斯又怎麼會將它放在眼中。可見,國家富強,軍事強大,才是國家獨立,不懼欺侮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