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的提高,在國人的生活中,慈善公益逐漸佔據了一席之地,各類慈善公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慈善公益看似“舶來品”,但事實上,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中國自古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尤其是潮汕地區的善堂,更是歷史悠久、極具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慈善機構。
汕頭存心善堂創立之初的外觀
1900 年代汕頭美璋照相發行的明信片
善堂,在潮汕民間生活中,是一項帶有宗教信仰色彩的常設性慈善機構。一般認為,潮汕地區的善堂文化起源於為報答南宋宣和年間高僧大峰而興建的潮陽和平報德堂。
潮陽和平鎮宋大峰祖師
據元代惠州路總管府從官徐來撰寫的《報德堂記》記載:
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陽、揭陽、潮陽是也。……縣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民居繁庶,往來絡繹,文邑之鄉。其間乃有大川橫截,歷代皆濟以舟,或逢風濤時作,潢潦奔溢,不免覆溺之患。……宋宣和丙申,浮屠士大峰祖師,始自閩來,宏發至願,謂宜建石橋以渡往來,以通上下。遂募眾費,期底於成。於是度水之淺深高下,計石木若干,獨運諸心,不喻於人。……至健康丁未,越五載,祖師航海而來,糗糧、木石、工用畢至,不逾年而橋成一十六間,惟南北距岸兩間未獲盡完。是歲十月辛亥,師祖歸禪。紹興癸酉完之,蔡貢員也。由時,往來之人,雖逢風濤時作,潢潦奔溢,而道無苦病,公私便之,鄉人感恩,建堂崇祀,名曰“報德”。其本堂上奉慈尊,示莊嚴也。
也就是說,高僧大峰遊歷至潮陽和平鎮,當地有大川橫呈,百姓出行只能搭渡,若遇到風浪,常有舟覆人亡的危險。大峰祖師惻然憫之,於是發願建橋,四處奔波募捐,終於在5年後籌集善款開始建橋。同年十月,當橋修完十六孔,只差頭尾合龍時,祖師圓寂。後大橋建成,百姓渡川不再受波濤覆舟之苦,鄉人感念祖師恩德,遂興建“報德堂”,尊奉祖師,並繼承了祖師樂善助人濟困的精神。這就是潮汕目前可考的首座善堂的由來。
汕頭大峰廟
時至今日,潮汕絕大多數善堂依然敬奉大峰祖師,也有個別善堂敬奉呂祖、玄天上帝、華佗仙師等。與宗族神明相結合,充滿地方宗教文化色彩,正是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棉湖,我們也一脈相承這種善堂文化。為穩定社會,幫助困難人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棉湖民間成立了許多善堂,為老幼孤寡殘等社會弱勢群體廣行善舉,更在災荒年份積極實施救援,深得民心,廣受讚譽。
這些善堂有:1911年成立的棉湖最早的善堂組織——積善喜善會,後改名揭普積善堂;成立於1938年的揭普永福善堂;位於棉湖“書院”前的“福善堂”;由大巷下“大聖佛祖宮”善信共舉的“平德善社”;收養孤兒、棄嬰的“棉湖育嬰堂”。除了這幾個規模較大的善堂,還有不少小善堂,如亭腳楊氏辦的“靄桂善堂”,大巷下的“天明善堂”(沒有隨平德善堂遷往文祠的部分成員續辦的),由積善喜善會舊人員組辦的後頭城的“崇信善社”……
永福善堂原址雲湖庵,現為揭西縣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善堂組織,在20世紀初期那些艱難的歲月裡,他們為維繫社會的執行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既有揭普積善堂受命收埋“棉湖戰役”陣亡戰士七百多人及偽屍千多具,還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將傷員轉移到棉湖治療的勇舉;也有平德善社開辦“平德女子學校”,免費招收女生就讀,和棉湖育嬰堂收養孤兒棄嬰,讓孩子重獲新生的大愛;更有永福善堂在目睹旱災中屍橫四野後施粥救生、施棺助埋的大義……
棉湖戰役指揮部展覽室
他們不僅在戰亂災荒中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和賑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時常為有需要的老百姓提供必要的幫扶救濟,如給貧喪者施棺助葬,為貧病者施醫贈藥,組織人力防洪巡堤,收埋遺骸等,懷抱一顆善心,廣施善舉。
老照片-清末史上6萬多人喪生的大鼠疫
僅做配圖參考
正是因為有善堂的這些仁德善舉,才讓棉湖的老百姓們,即使身處風雨飄搖的動盪歲月,也能維持最基礎的生活,等待解放的曙光,讓聞者動容,肅然起敬。
僅做配圖參考
善堂運作所需的資金,往往來自善男信女的樂捐和本地鄉紳富商的捐贈,這也展示了街坊們自古以來樂善好施,樂行好事的優良傳統。
僅做配圖參考
後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社會思潮的改變,棉湖這些善堂陸續自動解散或被取締。直到改革開放,在各方努力以及對善堂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改造下,民間慈善力量迎來了復興之機。在黨和政府對推進慈善公益事業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下,獲政府批准後,棉湖部分停辦了幾十年的善堂開始了復建工作。
如1986年,永福善堂獲批覆建,在雲湖公園內建起了一座總造價值80多萬的慈善大樓,1999年又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組建了慈善會。將永福善堂的慈善公益工作推進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進步。
永福慈善會
這些善堂歷經風雨,或許曾一度停滯,但始終綿延不絕,成為棉湖人的文化紐帶,透過做慈善,我們獲得了文化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弘揚潮汕人仁愛慈善的美好品德。未來,善堂也必然延續優良傳統,“立善心,行善事”,廣施仁德,扶危濟困,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棉湖舊事(二)》,李典信。
《報德堂記》,《潮陽縣誌(清光緒版)》,徐來(元)。
《潮汕慈善文化和海外華僑的善舉》,王國樑。
《解放前潮州的善堂善事概述》,翁兆榮、許振聲。
圖片:今日棉湖攝製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