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之保守和退步,在環保問題上尤為凸顯。
極地之北,有片荒原。長滿苔蘚、莎草、灌木。也是北極熊的洞穴,豪豬馴鹿的產犢地,以及成千上萬候鳥的家園。
文明並沒有完全侵蝕這片1900萬英畝土地,除北邊有一些土著村莊外,大部分地方沒有道路,只有獵人和揹包客偶爾光臨,人跡罕至。
這是美國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簡稱北極保護區)。它位於阿拉斯加北坡地區,也是美國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美國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是人類最後幾片淨土。圖片:紐約時報
廣袤無垠的土地,蘊涵豐富的油氣資源。作為北美最大的未開發儲油區,沿海平原可採原油數量,在43億到118億桶之間。
四年以來,特朗普團隊一再為石油鑽井開綠燈。今年12月初,哪怕總統大選敗局已定,他們仍孤注一擲,力圖在拜登上臺前,加速敲定石油鑽探租約。
明年1月初,一旦租賃權被拍賣走,美國一代人對北極的環保守望,就可能落空。
北極保護區的山脈和水道。圖片: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特朗普敗選後加速拋售北極這四年,特朗普之保守和退步,在環保問題上尤為凸顯。
明年1月6日,美國正式出售北極保護區,並直播租賃競標過程。今年9月,這些土地才完成環境評估。哪怕爭議不斷,1900萬英畝保護區中,其東北部靠北冰洋的150萬英畝海岸平原——保護區近十分之一面積,全部掛牌甩賣。
出售通知於12月8日正式釋出,也就是北極保護區成立60週年紀念日的第二天。在1960年,保護區由美國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建立,“目的是保護獨特的野生動物、荒野和娛樂價值”。
拍賣日期還一再提前。16天前——11月17日——特朗普大選敗局已定之時,美國《聯邦公報》就釋出過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的“呼籲請求”,宣稱石油公司可以競標任何感興趣地段,進行勘探開採。按照11月方案,出售時間最早會在1月20日,即拜登就職典禮前幾天,或者更晚。
但如今,隸屬於美國內政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的土地管理局,卻把拍賣時間再次提前近半個月。
2018年12月,在保護區成立58週年之際,印第安人舉行抗議活動,反對開採石油。圖片:法新社
通常而言,土地管理局會對租賃請求進行數週分析,才能最終定下哪些土地能兜售。如今政府省略流程,不做任何說明。外界普遍認為,如此倉促行事,是想石油公司在拜登就職前敲定租約,讓下屆政府更難阻擋交易。
因為今年大選之時,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做出多項承諾——加強對北極的保護,暫停北冰洋近海的勘探專案;推動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將氣候變化列為優先議程;以及推進終極目標——給予北極保護區永久法律保護地位。
拜登曾說,放開北極和其它地區的油氣開發權,是“對聯邦土地和水域的攻擊”。
在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費爾班克斯的一所培訓學校,學員正在模擬北坡油田的環境中受訓。圖片:紐約時報
賣還是不賣?北極原住民分裂特朗普政府兜售北極,引發強烈抗議。
美國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執行理事邁克爾·布倫(Michael Brune)在一份宣告中抗議表達憤怒。他說,特朗普在一隻腳都要離開白宮前,還以犧牲公共土地和氣候為代價,給石油行業最後一次施捨,很可恥。
美國六大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摩根士丹利和美國銀行——都表態不會為保護區鑽探提供資金。
作為人類最後幾塊大荒野地,北極保護區,不僅僅是美國,也是人類最後幾片淨土。今年8月,多家環保組織,包括居住在保護區的哥威迅人(Gwich'in),就政府保護區的開發評估提出訴訟。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美國哥威迅族中一個叫託尼的男子,盛裝打扮,參加了大型遊行祈禱活動。圖片:法新社
其中哥威迅人反對最為激烈。哥威迅人住在北極保護區南部,主要以捕食馴鹿為生。在他們眼中,馴鹿是一種神聖的動物。馴鹿會長途遷徙到保護區產犢——這是地球陸地哺乳動物中最長的遷徙途徑,小馴鹿常在保護區沿岸平原出生。
近年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從天然海冰棲息地逐漸退守陸地,熊群已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假設進行初步勘探,哪怕卡車和其它重型裝置在凍土帶上滾動,都會打擾、傷害,甚至殺死住在洞穴裡過冬的熊和熊崽。
在生命發源之地,土著人保有敬畏,禁止在此打獵。但是石油勘探,伴隨而來的築路活動,都極可能影響動物的遷徙和繁殖。於是哥威迅人起訴政府,指責他們走捷徑,環境評估有嚴重缺陷,沒充分考慮到對氣候和野生動物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類對動物的影響越來越大,北極熊經過油田鑽井裝置。圖片:紐約時報
如果不顧及環境,開發的誘惑力其實很大。
雖然威哥迅人反對開發,但當地另一支原住民——因紐特人(Inuit),大多卻支援開發。因紐特人常在保護區沿岸平原捕食鯨魚,他們又被稱為愛斯基摩人。因“愛斯基摩”之名,是印第安人所取,含有貶意——“吃生肉的人“。因此,該部落2004年釋出宣告,把官方名定為“因紐特”。
土著語中,“因紐特”意為“土地上的主人”。如今,保護區的部分開發權,還屬於因紐特人自己成立的公司,一旦石油資源開採兌現,因紐特人每年都會拿到公司分紅。
上個世紀70年代初,為開採石油,美國國會透過《阿拉斯加原住民土地索賠解決法案》,政府向土著居民歸還404億英畝土地,平均每人分配到168英畝私人土地,同時為200個村莊的土著居民提供10億美元的永久賠償,幫助它們成立12個地區性經濟開發公司,後來又成立第13家公司。因此,1萬多北極原住民持股的北極坡地公司、因紐特人的公司,都應運而生。
北極坡地公司在安克雷奇的企業大廈。圖片:紐約時報
值得指出的是,北極保護區的環保爭議,也是歷史遺留問題。
1960年,美國國會在遠離塵囂的荒原之地,劃撥數百萬英畝成立保護區,哪料八年後,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油田被發現。美國最大油田一經誕生,眾人便猜測,油田邊上的北極保護區,同樣藏著石油財富。
於是幾十年的利益博弈開始。1980年,美國國會規定,擴大保護區為如今的1900英畝。但同時允諾,保護區150萬英畝沿海平原,在將來可被授權開發。因在法案第1002條規定該事項,開發地區又被稱為“1002區”。
1980年,按照美國國會法案,圖中紅色部分的“1002區”,全部將被掛牌售賣。 圖片:網路
不久之後,為換取北極保護區內的土地,政府跟原住民進行爭議交易。最終到1983年,北極坡地公司在保護區附近,擁有近十萬英畝土地。北極保護區沿海平原的開發權,大部分也屬於該公司。
40多年來,民主黨人一直呼籲保護北極的原生態。與此同時,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保護區附近地區,先後出現石油經濟的繁榮。
作為美國最年輕的州,阿拉斯加1959年才成為美國單獨的州,產業單一,石油是支柱產業。可到2019年,該州原油產量下降,日產量只有50萬桶,遠低於上世紀80年代末200萬桶的峰值水平。新冠大流行後,石油價格又急劇下降,於是大多數官員,支援開發出保護區新油田2,以增產增收。
在北極保護區開發油田,會傷害野生動物,包括豪豬和馴鹿。圖片:紐約時報
特朗普簽署法案“賣北極” 至少賣2塊地看似倉促的甩賣,其實精心籌謀好幾年。
2017年透過的《稅收法案》,是推動保護區開發的根源之一。該法案授權美國內政部制定計劃出售租約。進而啟動一項環境評估程式。最終在去年8月,允許“1002區”進行石油鑽探。
作為北極保護區命運轉折點,《稅收法案》出臺前後爭議不斷。
北極保護區的開發利益鏈十分清晰。當地公司是共和黨人“主要金主”,共和黨則負責推動開發油田。阿拉斯加前聯邦參議員弗蘭克•穆爾科斯基(Frank Murkowski),花數年時間,試圖將石油開採計劃引入保護區。2002年,其女兒麗莎•穆爾科斯基(Lisa Murkowski)接替職位,至今活躍於國會,力主開發保護區。
2017年5月,美國內政部部長瑞安·津克(Ryan Zinke),上臺僅幾個月,就跟聯邦參議員穆爾科斯基一起,踏上從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到北極保護區的直飛航班。
原美國內政部長瑞安·津克(左),以及支援鑽探的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麗莎·穆爾科斯基(右)圖片:紐約時報
津克俯瞰北極“劃一個圈”。於是保護區沿岸平原——夾雜在布魯克斯山脈和波弗特海之間的“1002區”,沉寂幾十年後,再次進入美國政客的視野。“要想美國在能源領域佔據主導,唯一途徑就是穿越偉大的阿拉斯加。”津克後來如此遊說眾人。
七個月後,美國國會投票決定是否開放保護區石油開採權。
但該稅收目標有爭議。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後來給出11億美元的較低估計。獨立機構分析發現,即便是修訂後的數字,也過於樂觀,未來10年,開發保護區稅收收入,可能只有數千萬美元。
北極保護區沿海平原景色。圖片: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換句話說,特朗普政府預估的龐大收入,可能是宣傳噱頭而已。
然而太多人卻盯著北極油田。阿拉斯加北坡地區公司,一直是遊說國會的主力。根據無黨派組織響應性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資料,在2017年,該公司遊說支出,從上一年32萬美元增至59萬美元,幾乎翻了一番。
開發北極爭議很大,法案透過前,耶魯大學還做過民意調查,美國70%註冊選民反對開發法案。早前,哪怕在最接近開發的1995年——共和黨上個世紀幾十年來首次控制國會參眾兩院後,強行透過開發議案,但最後,民主黨總統克林頓拒絕簽署法案。
當國會重提開發,共和黨內部也曾有異議,不過,阿拉斯加聯邦參議員穆爾科斯基公開放話,說國會一旦否定開發保護區的條款,她就否決整個法案。
此話一出,黨內阻力大大減少。特朗普政府、美國國會共和黨人,跟富有的阿拉斯加本土公司合作,終於為保護區石油勘探掃清道路。12月20日,聖誕節來臨之前,美國國會投票透過《稅收法案》。
法案為特朗普量身定做。到2024年,即是他原本可能的兩屆任期內,在北極保護區至少進行2項租賃交易,到2021年年底,內政部須賣出一塊土地。有了特朗普的庇護,石油公司在北極“1002區”,可以任意開採石油。
那時,特朗普還吹噓,除了他,對這片土地,“40年來這個國家都無法觸及”。
北極保護區建於1960年,1980年擴大到1900萬英畝,幾十年來,外界都反對在這裡開發油田。圖片:紐約時報
特朗普官僚集團一步步“賣北極”有了法律加持,特朗普政府開始一步步“賣北極”。
美國內政部是國家環境監管核心機構,但《紐約時報》曾批評,這幾年,它迎合大企業,讓石油行業成最大受益者之一。四年前,特朗普剛進入白宮,就任命致力於石油勘探,跟阿拉斯加關係緊密的人,擔任內政部關鍵職位。
例如前華盛頓說客大衛·伯恩哈特,被認命為內政部副部長。2014年,伯恩哈特曾代表阿拉斯加州起訴聯邦政府,因聯邦拒絕審查保護區石油勘探計劃。而被任命為內政部部長助理的人,曾在阿拉斯加州擔任自然資源專員。
阿拉斯加支援產業聯盟(Alaska Support Industry Alliance),是代表500多家油田的服務組織。其執行長曾說,“在奧巴馬的領導下,我們沒朋友......但現在,我們有內政部,在那裡,有很多很棒的阿拉斯加朋友。”
4月26日,美國內政部長瑞安·津克(左)在華盛頓特區,聆聽美國總統特朗普講話。圖片:法新社
按照規定,出售石油租約之前,必須要環境調研。但美內政部開通“綠色通道”,調研時間縮減過半,邊緣化公眾。保護區命運本關乎美國利益——甚至是全球環境治理,但特朗普上任的前兩年,只有一次聽證會是在阿拉斯加以外的地方舉行。
在奧巴馬時代,阿拉斯加某油田的探測專案,環境審查報告達1000多頁,耗時兩年半。但特朗普時代,按照內政部副部長伯恩哈特的指示,大多評估在一年內完成,報告篇幅限制在150頁以內。“異常複雜”的專案,也要在300頁以內完成。
內政部倉促出售保護區,引發內部反彈。同樣棣屬於內政部的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因為旨在儲存、保護和改善魚類、野生動物、植物,跟土地管理局矛盾越來越大,同樣被排擠。
海洋生態學家伯克特(Burkart)為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工作七年,他覺得內政部“烏煙瘴氣”,於是2018年6月辭職。彼時,專家審查評估草案的時間已大為減少——在某些情況下只有48小時——而且他們的意見常不被認可。
伯克特博士說,“當時我覺得魚類及野生動物部,(對現狀)幾乎無能為力。”
2019年7月,美國內政部長大衛·伯恩哈特在白宮發表講話,介紹特朗普政府的環境政策。圖片:法新社
2019年1月2日,特朗普的“北極開發功臣”——原內政部長津克於正式離任。因上任以來,津克因涉嫌地產交易、濫用公款包機旅行、辦公室裝修“天價門”,負面新聞纏身。施政方面,在削減國家公園面積、放鬆能源和環境管制上,備受詬病。
津克下臺,內政部副部長伯恩哈特接班。他加快保護區開發程序。期間,阿拉斯加野生生物聯盟(Alaska Wilderness League)曾批評,特朗普政府如此“趕時間”,前所未見,“完全是為了符合政治時鐘”。
到11月16日,特朗普大選失利,一片反對聲中,阿拉斯加土地管理局局局長,堅持發出售賣通知。他說,“讓我們離歷史性的,第一個海岸平原的租賃交易,再近一步。”
石油公司在北極保護區開發的第一口、也是唯一一口測試鑽井——KIC。圖片: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誰來阻止北極下沉?特朗普的兜售鬧劇,也有可能失敗。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石油公司有意競拍。因為石油公司歷來對開發北極顧慮較多,尤其還是北極保護區,會遭環保組織和部分阿拉斯加土著人抗議,一旦購買租約,或許面臨數年訴訟。
跟美國本土石油鑽井相比,北極鑽井成本高昂,獲得良好投資回報也會很難。
哪怕拿到購買租約,也只是油田開發開始。大多數專家表示,保護區石油勘探和開發計劃,需額外研究和批准,至少要10年才能開採出油氣。但那時,隨人類減少化石燃料的努力,可能意味著石油沒有或幾乎沒有市場前景了。
然而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樂觀”,人類其實很難放棄對石油財富的渴望。比如,開發石油前,要做抗震探測,這項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就完成。去年冬天,一項新的、更復雜的測試計劃,差點就在保護區再次開工。
2002年4月18日,時任美國參議員的克里(左),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山向支持者們表示歡迎。圖片:法新社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預見收拾上屆政府的環保爛攤子是多麼艱難。
11月下旬,拜登宣佈第一批新內閣名單,77歲前美國國務卿克里赫然在列——擔任總統氣候特使。克里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的設計者之一,他先擔任參議員,然後在奧巴馬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擔任國務卿,退休後還創辦環保組織。
經驗豐富的克里被認命為氣候特使,凸顯拜登將聚焦處理環境問題。作為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成員,氣候特使直接向總統彙報工作。這也是氣候問題,首次被美國賦予這樣的優先權重。
為顯誠意,拜登近日公開表示,一旦宣誓就職,美國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在其任職的前一百天內,召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人共同參加一場氣候峰會。拜登政府還設定目標,說不遲於2050年,將美國碳排放量減少至零。
但有這樣表態和準備的拜登,真能在北極力挽狂瀾?
畢竟,保護區的“潘多拉盒子”已經被特朗普開啟,一代人的環保守望幾乎分崩瓦解。對於這片淨土,政府的爭議主題已經從“能不能開發“退步成“組織誰去開發”。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預見了收拾上屆政府的環保爛攤子是多麼艱難。圖片:法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