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1日,新加坡與中國的增強版《防務交流與安全合作協議》正式簽署,由於協議內容涉及軍事,且鑑於新加坡這個國家在對華態度上的敏感性,這份協議的簽署由此顯得意義非凡。
這份《防務交流與安全合作協議》的內容為確定新加坡國防部和解放軍之間的各項活動,包括港口訪問、雙邊演習、互訪、相互提供後勤支援和建立國防部長正常對話機制、相互出席會議等。由於各方面原因,雖然當下和中國簽訂經貿協議的國家有上百個,但能與中國達成軍事合作協議的國家屈指可數,僅有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等幾個傳統友好國家。
新加坡作為一般人認為的“美國盟友”,能與中國簽訂這種協議就顯得難能可貴,尤其港口互訪、雙邊演習、後勤互補等名詞均為第一次出現在與中國的類似防務合作檔案中,這足以表明新加坡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重大轉變。
訓練中的新加坡軍隊
新加坡於1824年就成為英國人的殖民地,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新加坡迅速成為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直到二戰時期被日本人佔領。二戰結束後,1959年,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自治大選脫離英國統治,1963年,新加坡加入大馬來西亞,但隨著雙方在經濟發展、民族主義等問題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加坡又在1965年被馬來西亞踢出來。
鑑於新加坡到現在也僅僅只是個國土面積719平方公里,人口564萬的超級小國,在風起雲湧的東南亞地緣衝突中被踢來踢去卻最終能獨善其身,甚至還發展成東南亞第一經濟強國,與其說是新加坡人厲害,倒不如說是這個國家足夠幸運。
正因為如此,新加坡在處理與他國關係上就顯得格外的現實和自私,新加坡一方面非常依仗域外大國的保護,但另一方面又不願與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國家走的太近,強調讓大國間進行彼此制衡,從而維護新加坡自身的利益。新加坡的“反華”思維也由此誕生,因為中國的崛起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新加坡非常依仗美國這個域外大國對東南亞的制衡能力來保護自己。
而當中國經濟在90年代開始騰飛後,新加坡是最早嚐到發展對華貿易甜頭的國家之一,但畢竟此時新加坡已經抱上美國大腿,這種“經濟貿易上吃中國、國家安全上吃美國”的策略在美國眼裡自然也不正常。
於是乎為了自保也罷,真心想讓中美相互制衡也好,把“反華”一詞頻繁的掛在嘴邊就成為這二十多年來新加坡政客們最喜歡乾的事。
新加坡貿易港口
那麼為什麼新加坡現在又要與中國簽訂防務合作協議,開始向中國靠攏了呢?
雖然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新加坡就是美國的盟友,但實際上新加坡確實沒有加入美國牽頭的任何軍事組織,國內也沒有美國駐軍,更沒有跟隨參與美國的歷次對外軍事行動,新加坡官方也三番五次的強調其不是美國的盟友,與美國的關係並沒有外界所說的那麼好。
新加坡人這麼做,自然是因為新加坡並不想在一棵樹上吊死,“經濟貿易上吃中國、國家安全上吃美國”這個策略中後面兩個國家的名字,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隨時更換的。而隨著新總統的上臺,美國的亞洲政策從2016年開始出現重大變化,先是其挑起的對華貿易戰讓新加坡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失,到今年4月29日,美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更是赫然丟擲“文明衝突論”,宣稱與中國的衝突是基於種族層面的全方位衝突。
丟擲“文明衝突論”的美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右)
鑑於新加坡本身就是個華人佔74%的國家,這個言論顯然是連新加坡也一棍子打死,雖然這個言論和斯金納本身隨後就遭到美國自身的強烈抨擊,但既然都丟擲這種言論了,新加坡也確實該未雨綢繆,開始認真考慮調整與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關係之間的天平了。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加坡這輪對華“靠攏”,其本質也只是這種大國制衡策略的一次調整而已,並不意味著新加坡會完全拋棄這套理論,徹底擁抱中國。當然鑑於國際關係的複雜性,我們也不指望新加坡一下子就撲過來,能主動向好的方向做出改變,本身就值得鼓勵,而至於下一步該怎麼做,是繼續改善還是又出現反覆,就要看新加坡人自己夠不夠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