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有過一次慘烈的下崗潮。在下崗潮來臨的時候,人們幾乎完全沒有預感。那場風暴好像突如其來,一下子就把千百萬人打得暈頭轉向。

現在回過頭來複盤的話,我們會覺得九十年代國企改制是必然現象:一定會轉向,一定會精簡,這是顯而易見的大趨勢。可我們的父輩怎麼就沒看出這一點呢?怎麼就會毫無防備地掉進這個大坑裡呢?

這就是時代侷限啊,這就是路徑依賴啊!我們會有一套像模像樣的解釋,好像父輩很短視,而我們都很聰明。

其實人性都是差不多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大坑。多年以後,我們的後輩談到我們的時候,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慨:這麼明顯的坑,他們怎麼就掉下去了呢?

我們這代有個很大的憂慮,就是35歲現象、中年失業。但是我覺得如果拉長時間段看,我們這一代最大的危機可能不是出在中年,而是出在老年。這個可能是我們眼前最大的一個坑。

關鍵就在於三個字:老齡化。

這是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的預測圖。

如果生育率不發生大的變化(這個希望實在太過渺茫),到我們衰老的時候,60歲以上人口比例會比接近30%,65歲以上人口比例接近25%,跟現在比差不多翻一番。

這是什麼概念呢?2020年在職員工和退休人員比例接近2.5:1,到我們進入老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可能是1.3:1。翻譯成大白話,就是1.3個年輕人養1個老年人。

要是還按以前的方式贍養,年輕人只能上吊。

這就有了一個很簡單的推論:在二三十年內,傳統的家庭子女養老模式一定會消失。事實上也是這樣,成熟的老齡化國家,沒有一個是依靠子女養老的。這不是觀念問題,不是文化偏好問題,而是一個最簡單的社會成本問題。當老人接近三分之一的時候,還要靠子女照顧養老,這個社會就會停擺。

最終的解決方案一定是社會化養老,只有這樣才可以降低成本,讓社會運轉下去。這就像一加一等於二一樣,是個簡單的邏輯結果。

我們面對的未來一定是這樣。

原來家庭式的養老,是誰的爹媽誰養。社會化養老,則是所有的年輕人一起養所有的父母。

那麼怎麼養?年輕人應該花多大的成本去養?這就不再是個感情問題了。社會化養老不帶什麼感情色彩,而主要是個經濟問題。

它的主要驅動力就是錢。

不要覺得錢庸俗,錢是一種分配手段。本質上來講,在現代社會里,你手裡的錢就相當於社會對你的債務。你有一萬塊錢,你就有權向社會提取價值一萬元的資源。

社會財富像一塊大蛋糕。這個蛋糕當然主要是年輕人創造的。老年人要在這裡面切多大的一塊,主要取決於他們手裡的錢。老年人相對年輕人越有錢,社會大蛋糕裡就會切更大的一份給他們,年輕人也會向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在老年人這個群體裡,誰越有錢,誰也就會得到相對更優質的服務。

這就是社會化養老的本質。

這聽上去似乎有點冷酷,但現實就是如此。而且它也有好的一方面,比如人們不用過度擔心複雜的親子關係會影響未來生活質量。我們養育孩子,只是為了得到這個過程中的幸福感,親情反而會變得單純起來。而且很多人也有了當丁克的自由。

所以,老齡化社會雖然會產生很大壓力,但它未必不能良好地運轉下去。

但中國有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未富先老。

老齡化來得太早了,我們還沒有掙到發達國家的命,先得了發達國家的病。我們收入本來就不夠高,退休以後還會進一步下降。有一個名詞叫“養老金替代率”,就是說退休以後領取的養老金,和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例。按照世界銀行組織的調查,一個人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養老金替代率不應低於70%。國家勞工組織給出的警戒線是55%,低於這個比例就很難維持體面的生活。而咱們中國目前的比例是40%+。也就是說,退休前工資一萬的,退休後每個月的收入可能只有4000,等我們老了的時候估計連4000也拿不到。

養老金替代率

這是什麼原因呢?

何況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養老金的缺口越來越大。比如像黑龍江在2017年,社保基金的缺口就有將近300億!而這可能就是未來的大趨勢。大家繳納的社保就那麼多,背後還需要各方面的財政補貼,但領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怎麼能貼得過來?

現在為了刺激經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又從20%降到了16%,對年輕人來說,這當然是個利好訊息,因為手裡能拿到的錢更多了。可等他們老了以後,怎麼辦?

情況很明顯,僅僅依靠社保養老金,不足以讓我們在老年維持一份體面的生活,更不要說購買優質的養老服務了。未來一定是社會化養老,可你拿什麼去社會化呢?

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一代面臨的最大的坑。

6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看‘大秦賦’有人跟我一樣,看劇覺得趙王偃絕對是聖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