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果可以,就讓我一直躺在被窩吧!稽核專家:彭志平,中國睡眠學會。要問大家冬天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或許大家的答案會有很多,奶茶、烤紅薯、糖炒栗子、冰糖葫蘆或者是熱騰騰的火鍋。但要問大家冬天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會是它——起床!每當聽到早上的鬧鐘時,腦海裡都會不自覺地響起這樣的歌聲,“我和我的被窩,一刻也不能分割。”

一連串叫不醒我的鬧鐘,圖片來源蝌蚪君為什麼冬天起床總是格外困難,是因為天氣太冷的緣故嗎?是因為天亮得太晚的緣故嗎?如果是,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睡眠的?溫度和光照如何“阻止”我們起床起床困難這件事,在冬天比夏天嚴重得多,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冬季的低氣溫是阻礙我們迅速從床上爬起來的原因。實際上,從生物學角度看,這種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不僅是溫度,冬季早晨的光照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覺醒週期。我們體內的生物鐘能感知溫度和光照的變化,並據此對睡眠-覺醒週期做出調節。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光照變化通常是伴隨溫度變化一起發生的,二者透過協同作用共同塑造動物的晝夜節律[1]。溫度幾乎影響著所有生物的行為,其背後的作用機制錯綜複雜,我們目前還沒能完全搞清楚。不過,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在對果蠅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一些可能的線索。科學家發現,果蠅體記憶體在一種“溫度計”式的神經迴路,這個迴路可以將外部的低溫資訊傳遞給大腦,抑制果蠅大腦中促進清醒的神經元細胞,導致低溫條件下果蠅難以在短時間內清醒過來。並且,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抑制作用在早上表現得更加明顯[2]。研究團隊發現,果蠅觸角上有一類神經細胞專門負責報告外界的低溫,當環境溫度低於果蠅的“舒適區”(25℃)時,這種感知寒冷的神經細胞就會持續活躍,向大腦發出“寒冷”訊號,而且氣溫越低訊號越密集。這種寒冷資訊在大腦的主要接收者是位於睡眠-覺醒週期控制中心的一組神經元,它們接收到低溫訊號後,活動性持續受到抑制,阻擋果蠅從睡眠中清醒過來[3]。

果蠅大腦對不同溫度的反應不同,圖片來源 current biology雖然該項試驗是對果蠅行為的研究,但它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溫度對動物的睡眠調節作用有很大幫助。專家認為,溫度對果蠅的神經調節機制可能與人類的睡眠週期神經系統對溫度的反應過程類似,甚至,科學家在果蠅大腦中發現的神經環路組織可能也適用於人類。除了溫度,光照對睡眠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它會影響身體中“黑暗荷爾蒙”——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由人體大腦底部松果體分泌,這種激素的分泌與光照情況有關,黑暗或微弱光照射條件下其分泌量會增加,幫助我們入睡,而早上強光條件下褪黑素的分泌會受到抑制,讓我們更快地從睡眠狀態清醒過來[4]。冬季晝短夜長,早上天亮較晚,因此褪黑素含量的下降相對更慢,也就減緩了我們清醒的速度[5]。

紅線表示不同時間褪黑素的分泌量,圖片來源 thepaleomom其他因素如何影響我們起床除了溫度和光照會對睡眠週期產生影響,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也會不同程度影響睡眠-覺醒情況。有的人一天要睡8-9小時,有的人則只需要睡5-7小時就可以保證一天都精力充沛;有的人習慣早睡早起,有的人則偏愛晚睡晚起,還有一部分人愛睡回籠覺;有的人一天只需要睡一次,有的人則習慣於“多階段睡眠”——他們一天睡好幾次,但每次的睡眠時間較短。此外,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睡眠的需求量差異很大,新生兒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睡覺(14-17小時),而成年人一般睡8小時就夠了。

3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俄羅斯新一代空間站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