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生存法則。稽核專家:冉浩,知名科普作家。一說到有袋類動物,你可能立刻會想到大腹便便的袋鼠。
看這溢位螢幕的快樂笑容,圖片來源 Wikipedia迷你型袋鼠,放大版“老鼠”矮胖的體形,稍稍駝起的背部,外加一條略顯稀疏的短尾巴,勾勒出了短尾矮袋鼠的形象。與我們常見的袋鼠不同,短尾矮袋鼠是一種小型袋鼠,體長40-54釐米,同家貓一般大小。它有一個短而寬的腦袋,兩隻耳朵又短又圓,一身灰褐色短毛顯得有些粗糙,仔細觀察的話,還能在它的額頭上找到一條深色條紋。
羅特尼斯島俯瞰圖,圖片來源 Wikipedia說來,“羅特尼斯島”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和短尾矮袋鼠有關。據說,荷蘭探險家威廉•德•弗拉明赫(Willem De Vlamingh)第一次抵達島上時,誤以為島上的短尾矮袋鼠是“貓一樣大的老鼠”,於是將島名定為“羅特尼斯島”——荷蘭語中的“鼠巢”。
羅特尼斯島上的短尾矮袋鼠,圖片來源 Wikipedia不只呆萌,絕技也不少短尾矮袋鼠晝伏夜出,夜間出來覓食,白天則隱匿在茂密的植被區休息。飲食方面,它們同多數袋鼠一樣,是食草動物,很多植物都在它們的食譜中。若是遇到食物匱乏的窘況,短尾矮袋鼠的尾巴就派上用場了。原來,它們的尾巴能夠儲存脂肪,在缺少食物時用以度過難關。
短尾矮袋鼠的前肢、後肢和尾,圖片來源 meseumvictoria(Author:John Gould)除了用尾巴儲蓄脂肪,短尾矮袋鼠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絕技——爬樹!據測量,它們能爬上1.5米高的灌木,這在袋鼠科中十分罕見,這種絕技讓短尾矮袋鼠有機會獲得更豐富的食物。短尾矮袋鼠後腿強健有力,相比之下,前肢力量較為薄弱,只能完成像捧著果實進食這類的簡單活動。
捧著樹葉的短尾矮袋鼠,圖片來源 sohu“棄子逃生”的背後短尾矮袋鼠這樣笑容可掬的萌物也有“黑點”,最近,關於它們遇到險境“棄子逃生”的傳聞將其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事情是這樣的,研究人員發現,當遇到突發危險時,短尾矮袋鼠媽媽會在逃跑過程中把較大的幼崽從育兒袋中排出。幼崽的叫聲很可能會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這就為媽媽爭取了逃亡的時間。
短尾矮袋鼠一家,圖片來源 Wikipedia聽上去是不是和多數拼命護著幼崽的動物媽媽畫風完全不一樣?事實上,類似現象在袋鼠科裡的其他成員身上也會發生。如東部灰袋鼠(Macropus giganteus)在被赤狐追獵時會把幼崽從育兒袋中排出,黑尾袋鼠(Wallabia bicolor)在試圖逃脫澳洲野狗的追殺時,也會選擇遺棄幼崽。
黑尾袋鼠,圖片來源 Wikipedia研究人員認為,從整個種群生存的立場考慮,這些袋鼠媽媽在緊要關頭能夠選擇捨棄幼崽獨自逃生,顯然是利大於弊的。畢竟,袋鼠媽媽是已經具備生育能力的成熟個體,而幼崽日後的繁衍可能性還有待確認。此外,和多數袋鼠媽媽一樣,雌性短尾矮袋鼠也擁有兩個子宮,並且存在胚胎滯育(embryonic diapause)的現象。所謂胚胎滯育,指的是雌性袋鼠能夠調控子宮內胚胎的發育,讓其在子宮中呈遊離狀態並保持一定的時間,等到育兒袋裡的幼崽長大或幼崽不幸夭折,再繼續發育。這種在生育後代上的彈性機制,不僅讓短尾矮袋鼠媽媽的育兒任務得到適時的緩衝,還讓它們有條件做出“適時捨棄”的選擇。看來,不管短尾矮袋鼠媽媽的“棄子逃生”是有意為之還是慌亂之下的意外,這種情況都更有利於整個種群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