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近日,一項發表於PNAS雜誌的研究詳述了大熊貓在馬糞裡打滾的奇怪癖好。這項橫跨13年的研究刨根問底,利用行為和電生理實驗,揭示了馬糞裡打滾這一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

大熊貓喜歡用馬糞洗澡,這早已不是什麼新奇事。200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魏輔文團隊就觀察到秦嶺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喜歡用馬糞洗澡。這種行為也被稱作滾馬糞(horse manure rolling,簡稱HMR)。觀察到HMR行為的魏輔文對這種行為感到難以置信,於是決定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熊貓領地內架設紅外攝影機,記錄大熊貓的HMR行為。

結果證明,在馬糞裡打滾可不是大熊貓一時興起,沒事找事,而是一種頻繁發生的行為。光是從 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攝影機就記錄下了38次HMR行為,平均每次在2分鐘以上。馬糞裡打滾可不容隨意:首先,馬糞得是新鮮的,越新鮮越好,十多天前拉下的馬糞在大熊貓眼裡就沒什麼價值了;其次,大熊貓得先聞聞這堆馬糞,再用臉頰輕掃糞堆,最後才會在馬糞中完全放縱自己——用馬糞覆蓋全身,一處都不能放過。

圖A:紅色虛線為馬糞堆,熊貓在7天老的馬糞裡打滾。

圖B:大熊貓HMR行為示意圖。HMR行為包含嗅、滾、蹭、抹四個步驟。

來源:Zhou et al., PNAS;翻譯製圖:羅丁豪

糞便可不衛生,許多致病菌和寄生蟲都可藏身其中。因此,包括人類在內的大部分動物對糞便是能躲就躲——但大熊貓明顯不在這些動物之列。京都大學的認知生態學家塞茜爾·薩拉比安(Cécile Sarabian)指出:“行為的背後是各種妥協。”她認為,在馬糞中打滾給大熊貓帶來的利處,必定大於其弊處。

魏輔文團隊自然也是這麼認為的。但HMR行為究竟給大熊貓帶來了什麼利處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們決定刨根問底。

“抗冷分子”

魏博士的團隊決定從記錄到的影像開始分析,並將目光集中在了大熊貓對新鮮馬糞的偏愛上:既然大熊貓更喜歡新鮮馬糞,那麼它們跟陳舊的馬糞肯定有明顯區別。利用氣相色譜法-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簡稱氣質聯用)技術,研究團隊可以精準分析特定物質在樣本中的丰度。在馬糞的各種揮發物和半揮發物中,研究團隊透過氣質聯用注意到兩種特殊的倍半萜(sesquiterpene)類分子: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BCP),以及其氧化產物——氧化石竹烯(β-caryophyllene oxide,簡稱BCPO)。這兩種分子主要存在於植物中,在陳舊馬糞中,BCP和BCPO的水平都低至近乎無法測得,而新鮮馬糞中的BCP/BCPO含量則相對較高

確認了BCP/BCPO的特殊性後,魏輔文團隊決定利用北京動物園內的大熊貓做實驗,來檢驗這兩種分子是否對大熊貓有獨特的吸引力。在三堆雜草上,研究人員分別抹上了BCP/BCPO、脂肪酸和純水,並靜候大熊貓的光臨。果不其然,塗抹了BCP/BCPO的雜草堆更受大熊貓歡迎,其中一隻大熊貓甚至在這堆雜草中打滾了6分鐘之久。相比之下,大熊貓與另外兩堆雜草的“互動”就短得多,平均連10秒都不到。

那麼,BCP和BCPO對大熊貓的吸引力從何而來呢?魏博士團隊發現,相比其他月份,大熊貓在11月到來年4月的HMR行為會持續更久,而這些月份的溫度通常更低。透過分析紅外攝像機記錄的環境溫度,研究團隊發現大熊貓的HMR行為只會在-5~20℃出現,其中94.7%都發生於-5~15℃間。在最冷的1月和2月初,研究人員總共觀察到了20次HMR行為,與其他時候形成了強烈對比。

左圖:大熊貓在11月到4月間呈現出頻繁的HMR行為,頻率和時長都與環境溫度相關。

右圖:BCP/BCPO塗抹的小鼠在冷板上停留的時間更長。

來源:Zhou et al., PNAS;翻譯製圖:羅丁豪

這樣看來,BCP/BCPO或許與大熊貓的溫度感覺有關——沒準,把BCP和BCPO塗在身上,能讓大熊貓感覺更暖?可是用大熊貓做實驗極其困難,要得到支援這一點的證據,魏輔文團隊還得用回生物界最常見的模式生物——小鼠。他們給小鼠提供了一熱(28℃)一冷(10℃)的2塊板子,並將BCP/BCPO塗抹在一組小鼠的前爪上,另一組則抹上了鹽水,作為對照組。小鼠的行為符合他們的假設:塗抹了BCP/BCPO的小鼠更樂意待在冷板上,而塗抹了鹽水的小鼠則喜歡待在熱板上,並經常“抱團取暖”。

從實驗結果看,BCP和BCPO對大熊貓的吸引力,估計就來自其幫助動物“抗冷”的特性。然而,魏輔文團隊決定刨根問底:BCP/BCPO的這個特性,到底從何而來?

感受溫度的關鍵

動物的面板上密佈著溫度感受器,這些感受器會表達各種各樣的受體。其中,對溫度感受至關重要的溫敏瞬時受體電位通道(thermosensitiv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簡稱thermo-TRP)會在環境中出現溫度變化時,將溫度變化轉導為電訊號,從而將外界溫度“告知”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例如,當外界傳來高於52℃的刺激時,TRPV2通道就會開啟,從而啟用相應的溫度感受器,向中樞神經系統傳輸“燙”的資訊。

右圖:溫敏TRP受體的敏感溫段。其中TRPV2對52℃以上溫度敏感,而TRPM8對25℃以下溫度敏感。來源:Kashio & Tominaga, Channels

大熊貓或許不熟悉高於52℃的刺激,但在-5~20℃的冬天,環境溫度可能激活了大熊貓面板上的另一種TRP受體——TRPM8。這種受體對薄荷醇(menthol)等都有反應,並負責向大腦傳達“冷”的資訊。魏輔文團隊認為,抑制TRPM8受體,可能就是BCP/BCPO對大熊貓吸引力的源頭。功能性分析結果顯示,這種猜測不無道理:BCP/BCPO確實會與大熊貓的TRPM8受體選擇性互動,而其他TRP蛋白家族的受體則不受BCP/BCPO的青睞。

要想進一步研究TRPM8和BCP/BCPO互動的特殊性,研究團隊需要儘可能清晰地記錄在與BCP/BCPO互動時,TRPM8受體的電活動。經典的膜片鉗(patch-clamp)技術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利用單通道膜片鉗,研究人員可以記錄單個離子通道在不同情況下的狀態。他們先用薄荷醇激活了TRPM8受體,並隨後分別加入了BCPO和BCP分子。不出意料,BCP和BCPO都能抑制TRPM8受體,部分抵消了薄荷醇對該受體的啟用效應。不僅如此,這兩種分子還能抑制直接用低溫啟用TRPM8的受體。

左圖:BCPO和BCP都能部分抵消薄荷醇造成的TRPM8通道啟用。

右圖:BCPO能抵消低溫誘導的TRPM8通道啟用。

來源:Zhou et al., PNAS;翻譯製圖:羅丁豪

至此,魏輔文帶領的研究團隊終於攻破了大熊貓喜愛滾馬糞的謎團:這是一種由寒冷激發的行為,其背後的機制是新鮮馬糞中的BCP/BCPO對TRPM8受體的抑制作用。這橫跨13年的故事,展現了科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原則。正如魏輔文等人在論文中所寫,是透過將“機緣巧合”的發現,轉化為對有趣問題的“理性分析”,他們才得以闡明大熊貓獨特的HMR行為。

1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21年經濟關鍵字為“盼”臺灣人對明年感到正向樂觀